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尼采认为,希腊的酒神精神是一种狂野的精神,交织着痛苦与狂喜,融入自然,寻求着万物归怀。梵高作为19世纪杰出的画家之一,以其强烈的个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酒神精神,将艺术形而上学化,形成了拯救自己灵魂的生命哲学:痛苦与狂欢交织的癫狂,是一种酒神般的嚣张;放纵充盈的生命之感,如同酒神对生命的张扬;复归自然的质朴情感,俨然一种酒神式的陶醉。  相似文献   
32.
俄玉楠 《社科纵横》2008,23(5):119-120
梵高作为表现主义绘画流派的先驱,凭藉沸腾的生命力和敏感的心灵,创造出真实表现自己内心感受的艺术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影响的深远.梵高的绘画艺术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将着重从笔触、色彩两方面来具体分析梵高的艺术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3.
我曾去一家画店买扇面,.和老板聊开来。我说你可以拍下店里的画放到网站上作为宣传。他摇摇头说,没用的。我诧异地问,怎么了?他说,现在绘画市场萧条,除非是名家的画,不然无论怎么宣传都没人买的。你看我店里的这幅画,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时间画了这幅油画,一直没有卖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现在把画丢在我店里。我更惊讶了,精神理想和物质生存的矛盾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相似文献   
34.
文学同绘画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文学家从绘画艺术中寻找灵感、寄托志向也并非创举。女作家陈染的散文、随笔及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画家梵高的论述,甚至形成陈染的"梵高情结",这些论述传达出作家试图超越性别写作的定见、追求艺术理想的愿景,这正是为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陈染散文、随笔及小说中关于梵高的论述进行文本细读,重新认识陈染的艺术追求和审视她的文学创作,展现陈染精神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35.
艺术创造是心灵的自由创造,是一种主客体通过审美中介不断交互作用、交流契合的过程。对法国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伟大的艺术家梵高和塞尚的艺术之路进行分析,将画家的心理倾向、精神旨趣及审美心理进行梳理。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入手,力图通过把握画家的艺术心理动因与客观现实间的内在关系,从形式语言或内容入手,探求他们共同的艺术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36.
周兴全 《百姓生活》2010,(12):26-28
一位靠种地、喂猪、煮饭过甘子的六旬农村老太太,两年前突发奇想,搞起了绘画、雕塑。仅有小学二年级文化、从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她,克服种种困难,硬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执著,创作出了百余件绘画、雕塑作品。2010年2月中旬,老人的作品在重庆展出引起了轰动,人们亲切地称她为中国“梵高奶奶”……  相似文献   
37.
严峻  雅静 《华人时刊》2007,(10):76-78
她是一位74岁的农村老太太,从未出过远门,三年前才客居城市。她一生不曾识字,也没有学过绘画,却一画惊人。网友们惊叹于她有着与梵高类似的天赋,称呼她为"梵高奶奶"。她的画带给人们惊喜,也点燃了都市人压抑心中的乡愁……  相似文献   
38.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我的妻子在哪儿?上帝啊,我的孩子在哪儿?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他的神经像是深渊上架起的一道细弱的桥,随时可能折断。  相似文献   
39.
袁新 《21世纪》2010,(12):44-45
对自己的失败而产生的忧郁,加上癫痫(也可能是躁狂忧郁症)所造成的无力感,使梵高再也无法忍受。1890年7月27日,他对着自己的肚子开了一枪。被疼痛折磨两天后,梵高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7岁。他最后的遗言是对弟弟提奥说的:“悲伤将永恒。”  相似文献   
40.
主持语: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力是他们不竭的创造源泉,王凤霞无疑是一位真诚体验生活的素民艺术家。她曾经吐露心声:"绘画对我没有定位,没有目标,更没有使命,我只是疯狂着迷绘画的过程"。如今,她的创作已经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对"红色"的偏爱与诠释沾染了些许神秘的气象。"红色"既冲毁了人们意识形态中普遍的区分,又使得观看者重识宏观与微观、时间或空间的思考。她的绘画采用了大色块的概括手法,构建的形象质朴而多义,符号化的情节与叙事夹杂只言片语纵情于画面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