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24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4篇 |
理论方法论 | 6篇 |
综合类 | 51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北齐韩长鸾之家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1):149-153
向来论北齐衰亡原因者,无不极言北齐统治阶层内部的深刻分裂与严重内耗[1](P189-264),其中犹以六镇集团与中原士族间的激烈冲突最被注意[2](P78—94)。每涉此题,则韩长鸾仇疾汉人文官的言语,必在举证之列。韩长鸾多次斥骂“汉儿”、“汉狗”,是北齐权贵中敌视中原士人最为恣肆、最为鲜明的一个。而文献中有关韩长鸾家世的史料又过于简略,使得对这位著名“恩倖”权贵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他的片段言辞上。这篇小文根据文革期间出土的韩裔墓志,重新整理韩长鸾家世背景,意在为理解韩长鸾的文化及政治立场增加新的思想素材,并对北齐后期所谓“反汉化”问题提供一点新认识。 相似文献
62.
王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以民国时期甘孜藏区的汉人移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构成、社会地位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予以考察,并对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在日常的民间交往中,无论是移民群体,还是本地族群,其“族属”意识都处于“自在”的状态中,与血缘、地缘、职业、阶层等其他与“身份”相关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汉人移民在本地社会的地位更多地与职业、财富等因素相关,而与“族属”关系不大。同时,汉人移民的“本地化”与本地族群的“汉化”是同一个社会进程的两个方面。对于迁移时间较久的汉人移民来说,他们对居住地的“地域认同”可能会超越“族群认同”,而构成其行为选择的主要逻辑。 相似文献
63.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崇拜向宗族意识的过渡.汉人宗族在蒙元统治下争取权利,利用碑刻记录宗支世系和分派,表现出与南方地区不一样的谱牒类型和特点.元代迄清,北方宗族组织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山东地区提供了可资证明的实例. 相似文献
64.
65.
是模拟之作还是解读之文──《楚辞》中四篇汉人作品的性质归属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楚辞》中的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这四篇汉人作品是纯粹的对屈骚的模拟之作,内容空洞,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本文通过对汉人这四篇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写作体例等问题的考察分析,认为此四篇作品并非传统理解的是对屈骚的单纯模拟之作,而是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解读之作,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屈原的文学性评传。它们是汉代极值得重视的评论楚辞的文献资料,在楚辞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一直是西方汉学家关注不多的领域,加州大学1990年曾经出版过一本论文集(根据1980年的会议提交的论文编定),大体可以作为当时汉学界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水平和方向的一个反映。哈佛大学出版社以1996年“与古人对话”会议论文为基础、于2001年推出的这本论文集,同样可以让我们透视近期来的西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67.
辽朝境内汉人来源广泛,主要有五种,分布上已遍布五京地区,并可按照地域与安置方式不同各分为两大区域。辽朝汉人契丹化现象性质属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为其重要一环。契丹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在汉人契丹化过程中呈现由逐步至深入、不同地区程度不同之特点。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中之必然现象;其二,辽朝民族政策之推动作用;其三,辽朝统治区域内胡化传统与辽宋关系之变化亦为推动汉人契丹化的之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8.
蒙元时期汉人收继婚的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降,汉人收继婚因其紊乱伦常为法律所禁止.蒙元时期,受蒙古等民族婚俗的影响,在汉人中亦有收继婚流行.据<元典章>、<通制条格>等典籍记载的实际案例,元代对汉人收继婚的态度并非放任纵容,其法律调整在不同时期曾经发生重大变化,但主要内容、处理结果基本符合汉族的婚姻伦理传统且往往综合考虑了很多因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9.
李钰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8(3):60-63,52
本文在简述元代以前收继婚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在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元代少数民族和元代汉人中收继婚的不同发展轨迹和特点,分析了收继婚制度在两大类别民族中存在的原因,阐明元代的收继婚制度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习惯法,它在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少数民族中的存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法律文化,它在元代汉族中的一时流行也是合理的,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0.
17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的东北地区是以驻防八旗为核心的非汉人社会,同时也有较少数的汉人以各种形式流向那里。所以,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各民族集团间出现了比较相互的影响关系。本文通过几个方面,就19世纪前半期以前的黑龙江地区的汉人是以怎样的形式被融人到当地社会的,他们和其他各民族集团构筑了怎样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