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作为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建立的西辽,统治期间本着兼收并蓄的思想,使契丹文化、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了弘扬,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并且维护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的稳定,推动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使世界很多国家认识和熟悉了中国,其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上诸民族在习俗、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中共处的整合类型。  相似文献   
122.
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东汉"帝乡"、"南都"的独特背景,形成了既有别于荆楚,又有别于中原的文化--楚汉文化,它深刻地影响着二月河清帝系列小说的审美情趣、艺术品格和价值取向.二月河以楚汉文化为基点所进行的艺术探索及其对同时期小说创作所作的超越,对于繁荣历史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3.
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元朝时,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渐渐地.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尽管夸赞的话不一样,但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开来。“拍马”奉承在古今的秘书圈中相当流行,究其主因,实为某些上司喜爱所致。  相似文献   
124.
韩雪 《民族论坛》2013,(5X):100-103
朝鲜族双语教育中汉语教学成效显著的原因,除了教育模式对口、教学环节衔接得当、双语教材完善、双语师资力量完备、教学方法得当、教育资金充足等教育学相关因素外,还与朝鲜族在历史上和文化上,长期受汉文化影响这一潜在的因素有关。汉文化对其的良性影响主要与朝鲜语言文字的形成过程、朝鲜族的移民身份认知、朝鲜族的移民性质、朝鲜族的主流文化认同、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五个方面相关联。  相似文献   
125.
英汉语文化影响下的与动物有关的成语、谚语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在英汉语两种不同文化中,与动物有关的成语、谚语在其隐喻结构表达式方面的对等情况和不对等情况。最后得出结论: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是造成英汉语中成语、谚语表达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两种语言中所存在的与动物有关的成语、谚语在其隐喻结构表达式方面的差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并增强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符号之一,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传承汉文化的工具.人们常说:“认识了中国文字,就是在某些程度上掌握了打开中华文化瑰宝的金钥匙”,考察女旁字的产生和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其社会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7.
雷虹霁 《南都学坛》2009,29(4):11-17
汉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和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秦汉时期,汉民族在先秦称华曰夏的基础上在分布地域的统一、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的统一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为统一的汉人,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以汉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文化"也成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但汉文化的多样性与区域性特点并未因帝国的统一而消失或者减弱。秦汉时期出现的记录各地风俗、经济社会生活和方言的官方文献充分表明区域性差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8.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准确定位人才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文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一支力量雄厚的人才队伍,推动了徐州汉文化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将徐州汉文化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品牌,徐州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和汉文化事业的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走出一条文物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9.
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是交往互动的必然结果.一个族群认同另一个族群的文化,既有族群内部的因素,也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推动.潇贺古道区域的瑶族认同汉文化,既有政府政策、学校教育、信仰引导的推动,又有瑶族自身生存、发展、追求民族平等等内在因素的主动追寻,是内外力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互动、共同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0.
关于汉文化的形成,学术界有多次探讨。从陵寝制度着手分析汉文化的形成,其中秦始皇陵对西汉帝陵的影响最大,此外通过对二者的相互比较,我们发现西汉的陵寝制度是对秦始皇陵的继承和发展,并吸收楚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