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64篇
社会学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在宣传和利用河南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课堂是一块重要阵地。以南阳汉文化为例,丰富的汉文化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库。高校课堂的地方历史文化教学可以从自身课堂教学、院系课程设置、课外实践等几方面着手,需注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克服地方文化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72.
日本歌人山上忆良深受中国儒、佛文化以及魏晋咏贫诗的影响,他对汉文化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传播、认同、融合的过程,他的和歌创作融入了汉文化因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有摹仿又有创新,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手法在日本万叶歌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3.
中华民族讲究和谐对称之美,讲究含蓄雅致的表达,讲究趋吉避凶,这样的心理状态反映在语言表达中就有了不同修辞手法的出现。这种心理在语言中的直接体现就是语音方面,这为谐音的运用与大量产生提供了可能。谐音有着特定的需要和效果,在言语表达过程中,它能够达到使话语生动、含蓄、幽默、新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前燕官学教育兴起、庠学与小学的教育形式与发展进程、崇经尚武的办学特点与历史作用渗透着学校教育在前燕政权由向慕汉文化走向吸纳中原文化历程中的历史使命,加速了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迈进。从办学宗旨上看,是流寓前燕的中原士人以宣扬先进的中原文化推进慕容鲜卑由游牧民族社会迈向农耕社会为目的改良慕容鲜卑人教育观念的必然产物。官学教育不仅为慕容鲜卑本民族培养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也推动和促进了前燕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卓有成效地提高了慕容鲜卑的文化素质,而接受官学教育旋即成为慕容鲜卑人出仕为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5.
山石 《成才与就业》2011,(23):57-57
在星巴克咖啡店里,能经常看到外国人在练习说汉语的场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也日益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外友人,他们远赴重洋来到中国学习汉文化。一时间,学习汉语逐渐成为国外的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76.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数千年的交流过程中,汉文化对朝鲜半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末明初,高丽朝末期将军李成桂登基,建立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与天朝,儒家价值观更成为衡量整个社会行为的准则。朝鲜第四代王世宗命令几大学者共同创作了建国史诗《龙飞御天歌》,诗中大量引用中国的历史事实,从中可以看出朝鲜对汉文化的受容。  相似文献   
77.
汉文化与古代新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化的研究是跨学科的。本文从文化和汉文化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考古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尝试指出自西汉以来的新疆考古学进存(遗迹、遗物)中的丰富的汉文化遗存,以及来自帕米尔以西的文化遗存和新疆本地的文化特征;并试图指出,从整体评价上来讲,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汉文化,在历史时期(自西汉至清),是影响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观点,与目前有些人所喜欢的片面强调帕米尔以西文化因素影响的观点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78.
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许多共同性 ,如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同 ,社会教育方面重视生产技能、社会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等。但也有相异之处 ,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所受的思想影响不同 ,在教育方式上 ,壮族重视用山歌传授 ,以及两个民族使用的文字不同等。其相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似 ,经济文化类型相同 ,并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而相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民族分别受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民族宗教发展的程度不同 ,民族文字的渊源也不同  相似文献   
79.
李凭 《民族研究》2007,(4):59-64
本文是对安介生《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辨--与李凭先生商榷》一文的回答.道武帝早年曾有被迫内徙长安和流徙蜀地的经历,这个观点由周一良提出,李凭对此作了考证.周一良"部分观点前后有较大的转变"的说法并不确实.另外,安文将羌俗、儒家文化、汉文化三者混为一谈是不符合逻辑的.至于道武帝厌恶羌俗的事例,非但不是他不曾迁居长安的明证,反而说明他了解长安附近的风俗,因而有利于李凭原先的论证.  相似文献   
80.
赵杰 《回族研究》2006,(4):5-11
本文结合回族历史及中阿文化交融来详细论述回族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在阐述回族顺利融入中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结合基因之后,重点对回族人善于沟通交融的社交能力,回族人平等有序的社会价值观,回族人守护信仰家园的精神富足,回族人重视生殖健康和戒烟戒酒的良好习惯,回族人宽容别人、自觉律己的道德品格,回族人无私“散给”、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六大方面加以例述,最后阐释回族对伊斯兰教义的合理阐发和创新性运用以及回族的发展实践对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民族宗教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