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88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50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译文得体性指译文的语言和文体在译语语言文化语境中自然且具有可接受性.它是翻译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方面.然而,这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却常常被忽略.本文拟从语言和文体两个角度来探讨译文得体性.  相似文献   
122.
余仕麟 《阴山学刊》2007,20(1):85-89
在汉藏交往史上,儒家文化曾经对藏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性倾向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儒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思想主张符合藏民族需要的结果;是儒家文化本身的亲和力倾向对藏民族产生强大吸引力的结果;是中央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向藏民族灌输和渗透儒家思想文化的结果;是藏民族在其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向中原文明靠拢的结果;是汉族民众在与藏族民众长期的民间交往过程中,促使儒家文化及其伦理思想直接在民间产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3.
从两段译文入手,对比其不同的翻译方法,深入分析后得出:面对翻译中存在着的大量文化差异,译者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合理而又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一篇好的译作往往就是在异化与归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4.
宋代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湖 《西藏研究》2006,139(4):36-43
文章认为,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主要反映在三种层面上:民间层面的渗透影响、学者僧侣层面的交流传播和中央王朝与地方政府官方层面的往来贡赐。文章仅就宋代汉藏两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略作考察,至于其他历史时期与其他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另撰文论述。关于宋代汉藏宗教文化交流,学界关注者寥寥无几,至于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则更鲜有问津之人。认为宋代汉藏两族宗教文化交流通过民间方式,将汉地的宗法性传统宗教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传递到了周边藏区民间,也将藏传佛教文化、苯教文化和其他藏族宗教习俗传播到了周边汉地民间。汉藏民间层面宗教文化交流有益地推动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某种程度上保持和深化了学者、僧侣层面和官方层面宗教文化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5.
本文以汉藏边界地区乐都县中坝藏族乡为个案,对当地汉族民间信仰中的主要神衹及其相关仪式进行了初步调查,期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6.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方志《山海经》 ,历来被视为华夏奇书之一 ,主要是由于在《山海经》中收集了许多当时少数民族的名物典故 ,其中一些是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的读音直接用汉字记录下来的音译文字 ,但是后人却误认为是汉语汉字 ,辗转注疏诠释 ,造成以讹传讹 ,使其难以解读。语言学家根据汉藏语言的谱系关系推断曾经有原始汉藏人群的存在 ,笔者由此认为 ,必须通过今天的汉藏语系几个主要民族的有关语言的对比研究 ,才有可能演绎出那些在原始汉藏人群的分化过程中失传了的、或被后人讹传误解了的原始时代名物典故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27.
以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观点为理论依据,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层面探讨了许渊冲先生《长恨歌》英译本的言内意义中叠字、借喻、顶真等若干修辞的再现。探讨表明,汉英两种语符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导致了言内意义在转换过程中的变异或缺失。因此,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言内意义的转换,尤其是修辞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8.
129.
熊文彬  廖旸 《中国藏学》2017,(3):150-165
措钦大殿是1416年哲蚌寺修建伊始的主要建筑单元之一,其内转经道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之间因殿堂改建而被废弃。现存内转经道西段和北段保存的文殊菩萨、白伞盖佛母曼荼罗和善逝八塔、药师佛曼荼罗等壁画不仅配置独特,而且在保留元代风格特征的同时,吸收了内地汉式童子等母题和堆金沥粉等技法,是元明过渡时期西藏艺术的重要遗珍。对于元明之交西藏佛教艺术的题材、图像配置及其含义、风格和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这些题材和风格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0.
从风格转译、原文理解、汉语表达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翻译>"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2003年第6期)作简要评析,可以发现"参考译文"没有达到评审委员会提出的"理解准确,忠实原文,切合原文文体风格且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又能出彩"的标准,其原因在于译文没有遵循一些基本的英译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