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84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17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96篇
社会学   113篇
统计学   3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17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21.
《领导文萃》2008,(13):1-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世人永远铭记这一时刻。 突如其来的8级大地震肆虐巴蜀,波及半个亚洲。震中汶川及其周边地区瞬间山崩地裂,高楼塌陷,道路阻断,灾区顿时废墟一片,数万鲜活的生命身陷其中。面对这场世纪大灾难,中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  相似文献   
522.
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是完整的系统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灾区处于我国大西南和大西北的结合部,自然环境差异悬殊、社会文化差别巨大、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所以灾区重建应因地制宜,分区实施,突出区域特色。同时,灾区重建是一个完善的大系统,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目标,统一协调,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523.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灾后重建工作,利用灾区重建的机会,促进灾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灾后重建管理,科学规划,协调好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结合促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实施,实行灾区人口的分类安置,鼓励一部分灾区群众向外迁移;统筹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全民共建、灵活开放的灾后重建体系;经济重建和制度重建相结合,加强制度建设,为经济重建和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24.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应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如发行特别国债、银行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等。  相似文献   
525.
本文对汶川地震前后的07年和08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有关数据对比,从汶川地震对四川城乡居民个体收支影响及对四川经济整体的影响两方面的影响分析此次地震对四川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6.
“5·12”地震灾难心理援助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参加“5·12”地震灾难的心理援助,认为目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整体预案,援助行动显得无序;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性有限;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与援助存在认知偏差。建议:灾后心理援助应建立、健全分层有序的国家政府网络;加大对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水平;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专业技术要本土化.也要有所创新;借助各种媒体力量.普及心理防灾救灾知识。  相似文献   
527.
汶川灾后社区物质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社区意识的有效重塑逐渐成为灾后社区重建和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以社区意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切入点,根据四川3个极重灾区的抽样调查数据,用实证研究方法,集中讨论和分析灾后社区意识重塑过程中居民社区意识水平的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在灾后社区重建过程中,由于各种具体因素的叠加影响,总体上居民的社区意识状况一般,社区意识重塑工作应持续加强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营造安定良好的社区内外部环境;二是注重社区居民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社会资本的重建;三是加强地方政府对总体重建工作的协调指挥作用,以期为社区意识重塑的规范化、高效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28.
灾区是遭受自然灾害的区域,是人与自然矛盾集中表现之处,经受了由诸种自然因素与社会人为因素相互交叉作用所导致的灾变,灾区的生态修复与社会经济恢复离不开区际的补偿.生态建设恢复是要付出成本的,如何掌握恢复项目与成本,并将成本分化是生态恢复建设中的关键.本文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分析了灾区生态补偿的空间尺度、生态修复价值补偿尺度和生态补偿价值的机制创新.并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特征,提出灾区生态价值补偿的管理机制,使今后各种灾区生态价值补偿都能及时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529.
近年来地球进入强震期,从2008年5月开始,先后爆发了汶川、智利、海地、玉树、日本仙台等大地震.地震灾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地震灾区绿色重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汶川地震灾区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过去两年多的重建中,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重建,但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本文在剖析制约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30.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快速赶赴灾情发生的第一现场,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一系列媒体手段将灾情信息真实、客观、快捷地传达给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性灾难时,发挥各自特长,充分整合资源,凸显了媒体联动的优势和特点,信息发布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和全面,媒体联动的程度之高,都是历史上少见的,值得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