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40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6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10篇
理论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343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辽金时期迁徙汉、渤海、女真等族人口到辽西走廊滨海地区,并建置州县以对他们实施政治统辖和行政管理,这种做法有利于辽西走廊滨海地区交通环境的改善,直接促使辽西走廊傍海道成为交通要道,也进一步提升了辽西走廊沿海州县的军事地位,更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92.
谢莉 《国际公关》2023,(5):23-25
目前,人民群众不断丰富健身方面的需求,也丰富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所以我国很多地区都逐渐开展旅游文化和体育的融合,以此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体育旅游活动的出现使体育和旅游产业都获得了有效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了一种新兴行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虽然体育行业和旅游行业的规模都在迅速扩大,但是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从而阻碍了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且,目前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结构单一和内涵不足都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河西走廊体育旅游融合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3.
伴随传统牧业社会的现代转型,依附在传统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观念体系正在经历从未有过的变迁过程。河西走廊牧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可还原为“核心层—基础层—外显层”三重层级结构。在多层级双向互动中,传统万物有灵的“赋魅”式价值观念与科学主义“祛魅”式价值观念及崇尚资本的“再赋魅”式价值观念交错并置,整合共生,日益呈现加速化、差异化、多元化、主流化等价值观念变迁趋向,既推动了新的复合型生计方式生成与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同时亦使社会面临价值失范风险。把握社会转型时期牧业社会价值观念变迁规律,引导其良性变迁,对于推动牧业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4.
苏毗人是青藏高原上很早就存在的人类群体之一系。苏毗人与吐蕃人早在7世纪之前就已经存在着联系。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苏毗、象雄三大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完成了西藏高原上三大群落人群的历史性融合。吐蕃人用武力征服了苏毗人,但两者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却一直持续未有间断,最终苏毗人还是融入了青藏高原的吐蕃人之中。苏毗人的历史演化进程所反映的文明演化路径是:地域上迁徙与交流——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融——政治上的征服与融合并渐趋统一的发展脉络,其历史演化进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各个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社科纵横》2019,(2):123-127
随着清廷对准噶尔军事斗争的不断胜利和西域新疆的开辟,改变西北边疆差异政治下的多元政治格局,逐次推进边疆地区的内地化,以主动的文化整合提高帝国的均质化发展,提高边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和向心力,加强帝国在边疆地区的统治,便成为雍乾两朝西北边疆政治的主要内容。文化整合在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以内地化为目标的行政整合,在河西走廊—东天山地带逐次推行州县制,以东天山地带新设之镇西府及所属州县划归甘肃省,为文化整合奠定政治基础;其次是以儒家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建设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为主的文化建设,提高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再次是以政府提倡、民间主导的地域性汉化坛庙系统建设,辅助政府层面的文化整合,增强两地的文化同质性;最后是以移民屯垦与定居农业城镇建设为主的社会整合。经过雍乾以来中央政府持续的政治整合,终于将河西走廊—东天山地带由清前期的"边陲要地"塑造为雍乾以后的"腹里要冲",成为清帝国建构的战略枢纽,河西走廊—东天山地带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6.
97.
98.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藏彝走廊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99.
文章梳理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基本特征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与人类社会群体的整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为肃南县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历史与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河西走廊自古至今人口流动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族交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00.
徐卫民 《中州学刊》2023,(11):132-137
匈奴是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对手,对西汉王朝形成强大的压力,汉王朝不得不采取诸多办法对付。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武力征服并继续进行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新修了长达数千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才真正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形成了“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长城既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