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86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200篇
理论方法论   42篇
综合类   371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31.
清朝统一新疆以后,逐渐以民族“大一统”观念取代了以往的“华夷之辨”。同时在吸收借鉴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众多少数民族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元明以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当地当时特点的民族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虽然其民族政策具有以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利益为最根本、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南疆地区实行汉回隔离政策等局限性,但从总的方面来讲,是加强了新疆诸族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效地抵御了外来侵略。  相似文献   
832.
“仁”是杨昌浚的道德思想的核心,而爱则是“仁”的起点和归宿。杨昌浚的道德思想可以从“克己”、爱人、爱民、廉政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833.
明清诉讼:官方的态度与民间的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迄今为止,很多学者认为,传统中国乃是一个“厌讼”社会而非“好讼”社会。因为它的流行,似乎成了一种真理。然而这种真理的背后,却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依据。这一论断的根本问题,乃是抹煞“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一、理想:无讼与教化的社会孔子曾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话。但是,这句话恰恰说明,他并不排斥“听讼”这种随着公共权力产生之后国家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只是,他更加强调“听讼”之目的,这是为了达到“无讼”的社会理想。据此,“听讼”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乃是从社会秩序角度着眼来解决社会矛盾和…  相似文献   
834.
18 5 5年七月十四日夜 (按 :为行文方便 ,本文日期一律使用农历 ) ,位处中国西北边疆的新疆塔尔巴哈台人民放火焚烧了俄国贸易圈 ,这就是震惊西北的塔城火烧贸易圈事件。事发后 ,清政府采取息事宁人的方针 ,最终于 185 8年同沙俄签订《塔尔巴哈台议定补贴条约》,答应重修被焚的俄国贸易圈 ,并以“补贴”名义赔偿俄商损失 135 6 82两 (以武彝茶5 5 0 0箱折抵 )。对于这一事件 ,在诸多有关中俄关系史的论著中都有所叙述 ,但专门的论著尚不多见 ,当中仍有不少细节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且一般的论著都是从沙俄怎样侵略、欺凌中国这一角度来描述的 …  相似文献   
835.
施补华 《船山学刊》2003,(3):148-148
重九,佳节也;登高,胜会也;饮酒,乐事也。亲旧在异方者,幸此一日之聚焉。然七人之中,唯凌子官于山东,自余六人皆客也。夫客者,西东北南靡定耳。则此一日之聚,亦不能岁以为常。且七人者,年各不同,自今之重九,人自数其齿以至于尽,凡得重九若干日,重九而游者若干日,游于某丘某水,与之游者某人,皆不可知,惟此一日之聚,为现在焉。概其难常,幸其现在,此其作图之意乎?虽然,庄生有言:“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彼一日之聚,忽然以逝者,亦岂图之所能存?盖人必有其不亡者,而后凡所作为,依之以存焉。古人一日之聚传于今者多矣,谓迹不足存而存焉者何也…  相似文献   
836.
论清朝雍正年间耗羡归公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雍正初年推行耗羡归公政策。事实上,耗羡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如果实行耗羡归公,就会面对如何让整个官僚系统不致瘫痪、继续维持国家机器的运作和打破潜规则的问题。但对于一个潜规则已经通行久远的帝国来说,打破潜规则就意味着对围绕这种潜规则的体制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制定。耗羡归公,实际上就是把官吏的非法加派改为法定的附加税,并把它的支配权,由州县一级提到督抚藩司一级。这种改革虽是法律形式和它的支配权问题,而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财政亏空,保证清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实行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财政管理,有利于财政逐渐走向规划化,在财政管理上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37.
“达赖喇嘛与清朝皇帝之间仅有檀越关系说”是“西藏独立”论的核心论点之一。本文依据新近首次刊布的五世达赖喇嘛给康熙皇帝跪叩称臣的奏章原文和七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给清朝皇帝跪拜稽首的历史史实,对此谬说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用达赖喇嘛自己的言行,确证达赖与清朝皇帝之间是臣与君的关系,即政治上的属领关系,从而彻底揭穿了贝尔和夏格巴之流编造的政治谎言,证明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38.
在明清300余年中,徽商可以说是称雄于商界的一支劲旅。徽人何以在“四民社会”中甘当“逐末”之流?这首先与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39.
清朝建立以后即与新疆地区的各个民族建立了联系,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于平定了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从而促进了内地与新疆、新疆南北两路之间民族的迁徙与流动。在此过程中,清初新疆“南回北准”的民族分布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各民族交错杂居、相对隔绝的分布特点;与这一变化相对应,清政府在新疆的民族政策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其影响及于近代。  相似文献   
840.
顺治年间,面临统一全国的战争形势,清沿袭明朝的做法,在西北继续推行茶马互市。这在确保战争需要、协调民族关系以及稳定西北政治形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