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9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14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39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1768篇
理论方法论   258篇
综合类   2965篇
社会学   202篇
统计学   61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345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20世纪才子佳人小说研究史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颖 《学术交流》2004,8(8):142-145
20世纪是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从发生至发展、从初创到形成一定研究规模的时期,版本的考证与溯源、作品的校勘与出版、文本的论析与评判,贯穿了才子佳人小说学术研究史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构成了研究史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时期学术研究呈现的特点,可将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史分为初创期、停滞期和发展兴盛期三个阶段。总结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成果,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2.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唐诗的兴盛与六朝诗歌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代诗人不仅从六朝诗歌中吸取营养,而且大量借用六朝历史典故来做比喻,大大丰富了唐诗的内涵。解读唐诗中关于孙吴之孙策、孙权、周瑜、鲁肃、甘宁、陆逊等人的典故,研究当时之历史,可以以诗证史,开展文史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93.
身份是民法史上的重要概念,其概念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人格的构成要素到逐步取得独立的地位,成为影响行为能力的因素,并最终成为人们在交易活动中所处不利地位的代名词。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身份进行不同的分类,如自然的身份与人为的身份、正身份与负身份等。这些分类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身份概念的内涵变迁的线索,并为研究不同的身份在民法史上发挥着怎样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身份在民法史上最重要的功能莫过于通过人的区分来组织社会和通过本质层次的自然的身份复兴来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当代,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又给身份发挥新的法则区分、倾斜适用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由法律基于秩序层次上的自然的身份对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某种平衡与调整,对于构建正义的法律秩序显得十分必要。1  相似文献   
94.
民国劳动法产生后,学者们开始予以关注,并在介绍引进劳动法、评述劳动法、书写中国劳动法史及劳动法的汇编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于劳动法研究也有贡献。1949年后,劳动法研究先是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受现代化模式下的史学观影响。进入21世纪以后,劳动法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但这些研究大多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研究模式固化、研究时段集中、缺乏劳动法实施研究等现象,且史学化的研究多、法学化的研究少。今后应加强理论和方法创新,拓展研究时段,推进劳动法实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五二三理论"是从人类学史和语言学史两种重要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中提炼出来的发展理论.它可以用最简明的数字解释最复杂的现象,具有重大的哲学价值和方法论的意义.人类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飞跃"、语言学发展史可用"五段两线三解放"来概括.两种学科史的"五二三理论"可以也应该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6.
作为社会学史的一部分,社会学思想史以思想史或社会学视角研究社会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结合文本解读对思想演变做出解释。既有的社会学思想史研究大体上均可以归类为内部主义或外部主义研究框架,但这两种框架本身缺乏深入的研究。从美国社会学家卡米克和亚历山大的争论出发,梳理两位学者在解释人物思想形成、社会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变迁三方面的不同立场,在比较的基础上讨论这场争论与内外之分相关的三项议题,进而对内部主义和外部主义的含义、具体解释机制以及两者的关系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97.
98.
鲜明 《理论界》2014,(7):123-125
《近世社会主义》是国人最早译介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其翻译版本多次出版。本文系统考察了该译著的翻译史。《近世社会主义》的译介不仅是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翻译并传播的开始,也为研究翻译在思想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意义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相似文献   
99.
本文从古代典籍中相关术语的语义学考释入手 ,对“法”、“礼”、“刑”的概念、内涵及其属性进行了重新解读 ,并对20世纪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质疑。认为 :传统中国是一个以“礼”或儒家伦理维系的礼治社会 ,而并非如西方社会那样主要是依靠“法律”(law)来治理的法治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一元性和整合性结构特征 ,决定了传统学科界限的模糊性 ,这与西方文化中政治、宗教、道德、法律等自成一体相对独立的分化式文化结构 ,也是迥异其趣。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 ,法律史学者们不顾中西方政治文化和法文化的巨大差异 ,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西方的法律模式来衡量、评估或裁剪中国的古“法” ,建构起一套行政法、刑法、民法、习惯法等诸法齐备且跨越5000年的所谓《中国法律史》或《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法律史研究 ,不仅无助于国人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礼法刑之属性的认识 ,而且造成了对传统和国情特别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环境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0.
文学文本的"误读"接受之成因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贵 《社会科学》2002,(11):73-76
“误读”接受是文学解读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读者解读文本 ,探寻文本意义内蕴的本真 ,或有意深文周纳、曲解文意 ,别有所解 ;或虽有超越文本本事本旨 ,但细细辨绎 ,又往往与作品的意蕴暗合。本文从分析“误读”的成因入手 ,试图阐明“误读”的审美价值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