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63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2.
灵性研究与个人主义思潮息息相关,二者都是由现代性造成的去个人化和疏离感导致的必然结果,包括:社会的解传统化和世俗化、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的盛行与宗教的衰退。当灵性研究在社会工作呈上升发展的趋势时,与现代社会的宏观结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93.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文以北京的一个基督新教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群体符号边界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论文发现,通过社会范畴化,基督群体和他群体之间的符号边界得以形成;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所形成的群体符号边界,同时也就是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强化;而通过内群体惯例性的和典范性的社会行动,由群体记忆所承载的群体文化、群体风格和群体社会表征体系,以及群际符号边界得以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论文还期望为宗教研究和群体研究,甚至是普通群体符号边界论的构造,提供刺激和灵感。  相似文献   
94.
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让他自己去"悟",这才是最好的学习!学龄前儿童,正处于最富灵性的生命阶段,父母一定要注意呵护他的灵性。那么如何呵护呢?我的建议是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启发式教育。生活里时时处处都是"课堂",只要用心,到处都有"课题"可做,事事皆可"小题大做"。一个问题,至少有3个解决办法我对俊俊和锴锴兄弟俩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问题至少有3个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5.
陈曦 《中国扶贫》2016,(12):72-75
五月的鲁西南,遍地葱郁,生机昂然,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孕育着希望,孕育着丰收。近几年开展的电商扶贫像一场春雨,滋润着这片充满灵性的黄土地,激发起曹县干部群众内在的创造力,催生了扶贫工作创新机制,推动了扶贫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让这里的贫困人口满面笑容地走在奔向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相似文献   
96.
97.
王英志所著的《袁枚暨性灵派诗传》全面探讨了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的文化倾向与审美特征,也介绍了性灵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并对其诗作进行了选注。  相似文献   
98.
本文通过对<笨花>的文本分析,以"花"和"笨"为门径,从叙述时间、叙述节奏、人物塑造、内容处理等方面,论述了<笨花>浑厚、朴拙、方正,又灵性充盈的艺术风格,从而肯定了<笨花>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9.
灵性与物性     
灵性和物性是中国美学中一对关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它们和一般的“心”、“物”或“情”、“景”范畴是颇为不同的。“灵性”是指作家艺术家气质中包含着的诗性智慧,同时,也指因长期进行艺术创作而形成的、易于为外在触媒激发的灵机。灵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属于人性的范畴,是人性中的审美因子。“物性”不是一般地指客观事物,而是作为审美对象的客观事物的独特形态和独特机理。“物性”又是一个勃发着宇宙生机的生命性概念,它是造物的生命体现。“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事物的特殊性,还指其所包含的微妙变化的性质。灵性和物性都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其互相感应中成为创造佳作的契机的。灵性与物性的偶合,是艺术品创作中的最佳契机,在中国古代艺术创作论中被称为“天机”。  相似文献   
100.
未来不是过去的机械重复,人的认识宜根据新的实践,产生新的认识。对比理性行为和科学推理,非理性行为和艺术臆断更是创造力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并不是一面镜子,由此可知,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或科学,其遵循进化论的规律;另一类是感性、艺术或与人文相关的领域,是不可重复的,不能以进化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