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13篇 |
免费 | 133篇 |
国内免费 | 8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53篇 |
劳动科学 | 31篇 |
民族学 | 290篇 |
人才学 | 252篇 |
丛书文集 | 1711篇 |
理论方法论 | 213篇 |
综合类 | 10148篇 |
社会学 | 1122篇 |
统计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209篇 |
2020年 | 195篇 |
2019年 | 299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322篇 |
2015年 | 472篇 |
2014年 | 1021篇 |
2013年 | 868篇 |
2012年 | 1010篇 |
2011年 | 1225篇 |
2010年 | 1145篇 |
2009年 | 1100篇 |
2008年 | 1075篇 |
2007年 | 899篇 |
2006年 | 693篇 |
2005年 | 574篇 |
2004年 | 487篇 |
2003年 | 441篇 |
2002年 | 419篇 |
2001年 | 302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20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探讨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性,积极借鉴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成果,阐明了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对传统的翻译观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92.
93.
本文以多元文化为背景,探讨了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阐述了“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两种指导原则和手段,在文化交流中的具体作用,并指出成功的翻译要充分发挥这两种翻译手段的优势,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兼容、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94.
比喻是人类共有的修辞手段。英汉比喻的动物喻体、植物喻体和事物喻体根据它们的国俗语义可以分为重合型、错位型和空缺型。对含有国俗语义的比喻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和替换手段进行翻译。比喻的国俗语义研究对于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的文学视野里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学作品,对国人的小说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小说理论里,主要表现为对小说功能认知的转变,题材及创作手段的多样化,语言的通俗化以及作者群体和地位的转变。晚清翻译文学影响了当时的小说创作和小说观念,中国的小说由此而始,向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96.
在全球化语境下,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响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产品的“翻译文学”由于其跨界性、复杂性、多变性近些年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指出:“翻译文学不仅是文学多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系统。 相似文献
97.
刘振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2-56
中国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真正起步及创获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分为近代译介科学小说和本土科学小说两个方面。随着研究的开展,尽管出现了人为分离现象,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本土科学小说研究。其主要体现在小说兴衰原因、现代性及价值三个方面。然而囿于研究思路狭隘、文本意义定位过低等原因,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并未得到与其实际价值相符的重视。 相似文献
98.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迄今唯一一部系统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以平实的镜头记录了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影片配有中英文字幕,扩大了国内外受众群体.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分析该片的字幕英译,可以发现,译者在适应纪录片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后,完成了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达到了弘扬匠人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 相似文献
99.
林婷婷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7-61
双关语是英语情景喜剧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段,其幽默效果有助于话语生动活泼,从而产生语言谐趣。但发音或词义方面的对应空缺以及英汉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双关语的汉译成为情景喜剧字幕翻译的一个难点。为了让中国观众领略到双关语独特的语言魅力,译者应在认可双关语可译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双关语汉译的目的和指导原则,并总结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近年来流行的情景喜剧经典之作《老友记》为译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0.
"信达切"三原则由已故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刘重德先生在对严复的信达雅标准扬长避短的基础上提出并经过三次逐渐完善的阐释,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界引起强烈反响。该原则的适用性可在李文俊对《喧哗与骚动》的汉译中找到明证:在内容上,译者字斟句酌加上必要的注释,毫无偏差地忠实于原文,完全地实践了"信"的标准;在表达上,归化和异化,简短地道的口语与庄重冗长的书面语完美融合;在再创原文风格上,紧切原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佳地切合了原文独特的风格。因此,"信达切"三原则适用于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