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刘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1,(6):134-139,158
大规模移民搬迁可能导致文化适应问题。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项目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之外,民族文化的适应策略,特别是牧业生计方式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2.
一、夏季牧业普查的目的1、准确、及时掌握牧业生产状况,分析研究全县畜群数量构成及草场承载能力,确定养畜品种、数量,保护生态建设有序发展。2、分析研究自然养畜与科学养畜的比较效益,为农牧养畜户发展科学养畜提供参考性意见。3、为全县制定畜牧业发展计划、征收牧业税及附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吉林西部地区大部分处在科尔沁大草原的东部,即使在清末蒙地放垦之后,仍有广阔的天然草场,加之地处满蒙交界,蒙汉杂居,居民农畜兼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使这里的畜牧业得到发展,发达的畜牧业经济是该地区近代经济的区域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54.
布里亚特是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布里亚特蒙古人跨界而居 ,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蒙古和中国。十月革命后 ,俄国境内的部分布里亚特人陆续迁居到呼伦贝尔草原 ,带来了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给这片草原的原有居民产生很深的影响。随着牧业体制的变革 ,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生产方式 ,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变迁。生产方式的变化 ,又直接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布里亚特蒙古人畜牧业的这种变化 ,也是未来牧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牧为主 ,多种经营 ,全面发展应是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  相似文献   
55.
竞争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化进程在内蒙古草原的推进,使得农牧民的生计适应模式由生态适应变为市场适应。本来具有生态多样性、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民族文化、旅游休闲、民族多样性维系、边疆稳定与国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功能的草原畜牧业,在食品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农牧产品国际间自由贸易的条件下,被单一化为竞争性牧业,仅仅生产功能和少部分产业化的旅游休闲功能被强调,从而使得草原牧业的其他功能被剥蚀、改造,甚至无从发挥,由此也危及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牧民的生计与文化维系。认识草原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殊关联,并采取科学化的生计适应方案,可以缓解牧民、牧业和牧区这"三牧"问题。走出竞争性牧业,以及背后的单一市场逻辑,才有可能朝向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边疆稳定与国防安全等多功能性持续发挥的道路。  相似文献   
56.
《四川省情》2022,(1):15-16
2021年四川农业经济坚决贯彻“稳农业”工作思路、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圆满完成了粮食稳产增产、保障“菜篮子”供应工作任务,现代农业“10+3”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不断前进。农业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2021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8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6.5%(以2019年为基期,下同),为2006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其中:第一产业产值9131.0亿元,增长7.7%,两年平均增长6.5%。农、林、牧、渔和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发展形势良好,受生猪价格下跌影响,牧业产值总量比上年有所减少(见表1)。  相似文献   
57.
牧业用水与农田、工业用水有所不同,它主要针对的是可移动的牲畜。在内蒙古游牧生产中,牧民利用天然河湖以及地下水等形成多元的用水秩序。近代蒙地大规模放垦后的社会经济变迁,使得部分蒙旗人士对于牧业用水的商品化、价值化的认识有所增强,但由于畜牧生产水草密切结合的特点,使牧业用水并未像农田灌溉用水那样彻底从土地中脱离出来单独租卖或收税,水、草二者始终以整体出现。与此同时,政府和部分牧民也通过水井建设等工程试图加强对牧业用水的管理,进而推动牧业生产的固定化、管理化等。但在蒙地社会经济制度没有发生质变以及战乱动荡的环境下,单方面的水利建设并未深入牧区,内蒙古的畜牧生产用水模式也没有实现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58.
宋吉香 《中国藏学》2023,(3):20-28+210
文章对西藏考古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综合分析了粒形、杂草生态、文献记载、生态条件等因素,认为西藏东部和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出土的粟类作物遗存存在本地种植的可能性;阿里地区出土粟类作物遗存的性质尚且存疑。基于这种粟类作物遗存性质的判断,对西藏粟作农业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西藏粟类作物最早出现于东部地区,以卡若遗址为代表,4800cal.BP—3600cal.BP为单一的粟作农业时期,3600cal.BP以后麦作农业传入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3500cal.BP—3000cal.BP已经形成了麦作农业和粟作农业并存,且以麦作农业为主的农业结构,粟类作物虽然占比不高,但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例相对稳定。3000cal.BP以后,雅鲁藏布江中游粟类作物的发现出现缺环,未来还需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时期的植物考古研究。阿里地区粟类作物遗存出现时间较晚,集中于公元2—3世纪,且出土于高规格遗址和墓葬,初步推测当时粟类作物可能仅为少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所享用。雅鲁藏布江中游3500cal.BP—3000cal.BP粟类作物遗存表现出的黍的比例提升的现象,可能与这一时期牧业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