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7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21.
叹词、语气词所涉及的词类,是一由三个层次构成的关联性类型系统。其上位层次是情绪词,中位层次是叹词、语气词二位关联体,下位层次则是一种由原始叹词、叹词、准叹词、准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首语气词组成的六位连续统。叹词、语气词应该分还是合,取决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标点符号不一致情况的处理原则是,叹词和准叹词前后需使用标点符号的地方统一使用逗号。  相似文献   
122.
马定国是仕金宋儒之一,也是金初借才异代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但限于文学史料的不足,有关他的生平经历等方面难得其详。为填补马定国研究之空白,本文旨就诗人之仕历与交游二端试作考论,以资学界对金初诗坛情景的进一步勾画。  相似文献   
123.
王跃文在其新作《爱历元年》中,试图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二元性别叙事结构。小说通过对传统性别结构模式的消解、对传统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突破和对男女“主体”存在意识的叙述,显露出了试图建构这种叙事结构的文本意图。  相似文献   
124.
[提要]吉狄马加和瓦历斯·诺干在两岸少数民族作家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都从自我文化传统出发,构建民族主体身份,延续民族命脉,并在全球化与现代性冲击下,用自然世界观抵御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这两位作家的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各自的族群意识,吉狄马加从民族传统出发,以全球视野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强烈的抒情加以表达;瓦历斯·诺干则结合族群历史经验,以冷静的笔触记录人类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全球战争频发的当下,两位作家的诗与文对解决人类危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探讨少数民族间的文化异同,对促进两岸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5.
名家“合同异”学派领袖惠施的逻辑思想 ,表现在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两个方面。从惠施的“历物十事”和他关于“譬喻”的逻辑学说中 ,我们看到惠施的逻辑学说虽然包含着相对主义成分、为诡辩论留下了地盘 ,但其主要方面是对我国古代逻辑科学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6.
"雅好慷慨"是以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审美倾向。这一方面固然是建安时期整体的文学风格的反映,同时也是曹植自身的气质使然,但另一方面也是受其所处北方燕赵故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所影响而形成的。本文正是从燕赵文化的地理特征、北方特有的物候特点与战乱与灾疫三个方面去阐释曹植"雅好慷慨"审美倾向形成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介绍了印度河科希斯坦地区,以及流经该地的印度河及其主要支流的地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法显自陀历国至乌苌国的旅行,以及宋云、玄奘关于这一段路线的记载作了探讨。本文还介绍了奥雷尔·斯坦因1941年对这一地区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8.
129.
员工人事档案"三龄一历"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H公司为例,绘制"三龄一历"审核认定工作开展的流程图,并分析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四方面相应的解决方法。该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希望能为其他企业提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30.
清初历书之争是教会内部有关民历铺注是否属于迷信的争议.文章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历书之争的缘起、过程与结局进行深度分析,并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历书之争的核心议题与中国礼仪之争非常相似,争论各方对于祭祀等理解与诠释存在着分歧和差异,但未能达成一致结论,未对后来处理礼仪之争提供了良好借鉴.历书之争是中国礼仪之争的前奏,反映出西方科学在前近代中国传播的困境,也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