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3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91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73篇
社会学   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刘宗贤 《东岳论丛》2004,25(6):155-160
王阳明晚年有四句教言,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的是格物。"曾引起身边弟子钱德兴、王畿的争辩。阳明殁世后,钱、王争论并未继续,更大的分歧却发生在江右王门与越中弟子之间。又,王学自明末在学者群起而攻之的形势下渐走向衰落,批评王学的人又多以四句教为攻击目标。凡此种种,都说明阳明心学思想与王门四句教之间不一般的关系。所以,从"四句教"分析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可对阳明心学及阳明学派的思想特色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2.
阳明的道德教育观是他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它具体地体现在阳明德育目的、内容、方法及过程之中。阳明德育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值得我们从中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3.
王阳明与日本关系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王阳明本人与日本人的交识及阳明著作中涉及日本人或事件之文献考辨的问题,长期以来因缺乏第一手资料而未能作细致梳理。文章认为,王阳明一生共与日本人有过三次接触,时间皆发生在日本第八次至第九次对明勘合贸易期间;所识日人中间,既有法容学识皆一流的禅僧了庵桂悟,也有自小归化日本后又挑起“彝夏之衅”的“恶少”宋素卿。三次接触,使王阳明对日本有了大概的了解,但阳明学传入日本则是在阳明去世以后很久。  相似文献   
154.
155.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四句教”的分析与展开,阐释了王阳明在“格物”以“为善去恶”中实现事物皆得其“理”的主要思想,同时也阐述出他思想中有关社会存在与社会改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6.
正为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办成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类优秀刊物,以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与弘扬,推进"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14年第6期起拟开辟"阳明学研究"专栏。为保证栏目的学术性及打造栏目的影响力,特邀我国著名阳明学研究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研究员、钱明研究员,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主  相似文献   
157.
郭长保 《船山学刊》2011,(3):157-160
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兴起主要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在新文化中的延续相对忽略。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既吸收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的根基。晚明新思潮是潜在血脉,是一股一直涌动的暗流。从中晚明以来的王阳明、李贽,直至晚清的梁启超、鲁迅等人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颇为壮阔的史无前例而极为清晰的文化思想图谱,为晚明乃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描绘出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8.
在长期的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梁启超深切体会到德性与修身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为此,梁启超于1905年底编成《德育鉴》一书。该书虽编于20世纪初,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其德育修身之道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德育鉴》是梁启超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晚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的很多思想观点都可以追溯到《德育鉴》。《德育鉴》的主旨是:养成伟大人格、培养一流人才、改善社会习俗、促进民族进步。《德育鉴》以阳明心学为基本德育理念,激扬儒家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人生理念,对近代很多著名人物的生命成长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9.
我退休后才回到长沙,偶然读到《老年人》杂志,不想一见钟情。它雅俗共赏,很符合我的阅读口味,因此,在生活中偶有所感,我便会写下来给《老年人》编辑部送去,慢慢地便与《老年人》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去送稿,我不仅受到编辑们的热情接待,而且常常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受到启发。有一次,我和刘伟辉编辑谈论自己近年来读书的三大收获:一是读《实践论》,培养了我的务实精神;二是读《孟子》,心里有了个"天下";三是读《论语》,发现"仁"是源于  相似文献   
160.
一、"万物一体"之"仁"与名教纲常的矛盾两汉以后,魏晋玄学与隋唐佛学先后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了中华儿女蒙眬觉醒的精神面貌,对儒家特别是对董仲舒所改头换面的儒家思想传统——一种湮没自我于纲常名教的思想传统,进行了极大的冲击。儒家传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依旧有的方式传承,于是改弦易辙,吸取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