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34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20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公民教育随着自身的发展有不同的取向。按照取向发展的不同,我国当代公民教育的发展分别经历了"公民素质取向"、"公民道德取向"以及"公民意识取向"等三个阶段。在这三个发展阶段,我国公民教育分别强调了公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追求与取向。这种取向的强调是由当时的社会任务需要以及公民素质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而公民教育取向发展的这种现实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客观对待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确定公民教育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2.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在实现平等权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少数民族在各方面权利的事实平等进步显著。这些进步表现在沈村藏族农民那里具有清晰的现实性,同时,在深入广泛地发展事实平等的过程中,沈村藏族村民还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他们由此对事实平等产生了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7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得以产生的方法论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通过对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分析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从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两个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性。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
徐文培  李增 《学术交流》2012,(3):148-151
"侵入式"叙事手法和"自传"成分为《五号屠场》注入了一定的真实性,主人公因罹患时间痉挛症而具有超越时空的能力,在地球和外星之间进行的时间旅行赋予小说文本极大的虚幻色彩。虚幻和现实的交错展现为小说构筑了多维度和开放式的叙事结构。现实性和虚幻性为小说分别搭建的外围框架和内部结构为小说增加了叙事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主题。  相似文献   
75.
张灯  庄青青 《创新》2016,(6):61-67
共产主义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社会理想,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离不开主体前提、物质前提、交往前提。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中国最大的现实,共产主义现实运动在中国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称为共产主义的是一种现实运动,这种现实运动必须实现六个超越,即超越分工、阶级、异化、私有、地域、劳动,才能走向共产主义。因此,在研究共产主义的时候,既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又要不断超越现实,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76.
伽达默尔在《美的现实性: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一文中提出了"美的现实性"这一概念,并分别用游戏、象征、节日这三个语词来说明这一概念所指的艺术作品作为构成物在时间性结构中对自身的显现和生成。在这一显现、生成的现实性的展开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存在与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同一、共在的。"美的现实性"这一概念不仅是对艺术理论的革新,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77.
本文通过对茨威格的四部中短篇小说中偏执型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即《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马来狂人》中的医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以及《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c太太,揭示了这些偏执型人物的共同特点:非现实性。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偏执性格的非现实性的原因,即茨威格作为犹太人的特殊生活经历以及茨威格关于人的强烈的情欲是否完全无法控制的思考。  相似文献   
78.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话语体系建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学理性,同时,通过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9.
永久和平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康德文化是追求国际社会永久和平状态的思想文化,是对霍布斯文化和洛克文化的重大超越。康德文化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不谋而合。本文主要分析国际社会康德文化从应然状态走向实然状态的可能性。一方面,从人性恶源的阻滞、利益纠葛的牵绊和政治市场的失灵三方面来阐释康德文化的非现实性;另一方面,从历史教训的总结、相互依赖的增强和国际制度的完善三方面来阐释康德文化的现实性。最后本文得出文化是自我实现的预言,人类社会应该朝着康德文化的方向前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80.
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中国当代文艺引入国家形象构建问题,既与当前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相合拍,又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重视国家形象塑造的历史传统,注重历史语境的现实考索,关注形象史中的诸种误读,把握国家形象内涵与构建的动态性,构成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历史性”诉求.而立足于中国当代的生存现实、文化现实和媒介现实,提供中国人自己的发现和思索,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当是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现实性”诉求.而文艺本身具有虚构和理想性质,国家形象体现或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不同文化想象,以及理想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型塑着现实的形象,体现了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的“理想性”诉求.如果说历史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底蕴和厚重感,现实之维指向的是国家形象的现状和当下感,那么理想之维指向的则是国家形象的想象与期待感.当代文艺实践构建国家形象体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统一、相融通的审美品格.失去了其中任何一维,当代文艺实践所塑造出的国家形象将是平淡、苍白和无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