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爱的木偶戏     
情是草尖上的露珠,有多脆弱就有多珍贵。当我们提着一篮水果,一堆点心去看望她的时候,柳丝吐绿,一只胖鼓鼓的小鸟像饱满的逗号,抓着柳枝荡秋千,唧唧喳喳地叫。一切都是好的,穿梭不息的人也是好的。可是。她,恐怕是出不了医院的大门了。  相似文献   
22.
汤雅洪  朱惠 《金陵瞭望》2009,(27):34-35
一个宁静的夏在,一个不宁静的水游城,红橙黄绿青蓝紫在夜空中留下两道绚丽的孤线,孩子们围坐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位表演的女士手上擎着的“仙女”。伴随着舒缓动听的乐曲声,她右手托举着身材娇美的“仙女”,左手灵巧地操控着“仙女”的双臂,行云流水般地舞动着长达8米的彩绸。  相似文献   
23.
赵天英 《中国藏学》2016,(2):120-125
甘肃省瓜州县博物馆藏有三件西夏藏文医药文献,出自瓜州县东千佛洞泥寿桃洞。从出土地点、同时出土的文物以及文字特点等方面考证,属于西夏时期。所记泻药药方、凉药药方、创伤药药方、治眼方,具有藏医药特色,用药多为西夏常见药物,反映出西夏时期河西地区的一些常见疾病,说明西夏医药学除了吸收宋、金的先进经验外,还向吐蕃学习,构成了西夏多样化的医药学特色。  相似文献   
24.
广灵八角地木偶戏属杖头木偶,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剧种形成时间以“清初说”较为准确。木偶集泥塑、雕刻、美术等为一体,经“三雕七画”制作而成。演出以传统古装戏为主,分遮挡式和开放式,可自由切换。剧种目前遇到资金不足、后继乏力等困难。应深入挖掘、整理,建立基金制度,走文旅结合之路,加强偶戏人才培养,积极申报惠民工程。  相似文献   
25.
那年,小城里来了难得一见的木偶戏演出,是我喜欢的安徒生的《睡美人》。为吸引观众,剧院推出亲子特价票,只要有父母陪着,票一律打七折。周围的同学几乎都有父母相陪,唯独我,在用尽了软磨硬泡的办法后,依然无法说动母亲。  相似文献   
26.
黄敏 《南方论刊》2012,(12):98-99
《冼太传奇》木偶戏是颜景友先生根据自己早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出新戏。与以往的木偶戏相比,《冼太传奇》有了一些改良,通过这些革新我们可以探索如今陷入困境下的木偶戏的一些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27.
高州木偶戏是广东古老地方戏剧之一,因"琢木为偶"而得名,又名"鬼仔戏",其源起于福建布袋木偶并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广泛流传于高州的30个镇、街道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州木偶戏是木偶和道情戏的完美结合,具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2006年高州木偶戏先后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章着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以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为个案,通过对其形成地高州市的田野调查来揭示目前高州木偶戏生存发展现状,探讨当代社会语境中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8.
正"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于2012年12月5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它是我国首个人选该名册的项目,在福建非遗保护领域显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际一级协调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三个序列,构成一个整体性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评选并建  相似文献   
29.
木偶戏作为我国非常珍贵的剧中之一,蕴含着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操作者通过几根线的牵引,木偶便如同真人一般,能有效诠释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在信息发展愈加快速的当下,木偶戏的发展空间变小,要想实现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综合分析内在的艺术特征,寻找有效的创新途径。基于此,文章从造型、语言、表演、音乐和空间五个方面探讨木偶戏表演的拟人化特征,接着提出木偶戏艺术表演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木偶戏又叫傀儡戏、傀儡子,石阡人称木斗斗戏、木脑壳戏,即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它在外部的物质形态、表演形式和内部的社会组织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虽然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但现状堪忧,在传承与发展上需要尝试和实践各种科学合理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