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姚名达先生的《中国目录学史》自问世以来,在学术界一直享有盛誉。有的学者称赞“这本书搜罗之博,体例之善,考订之精,称国内目录学界的代表作。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目录学史方面的论文专著不下二三十种,无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32.
本文认为目录学不仅是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 ,而且是科学研究的指南。在信息时代“目录”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有着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应重视和鼓励当代科学工作者学习目录学  相似文献   
33.
余嘉锡先生在继承我国古典目录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录体制与分类、目录发展演变的因素、簿次甲乙与辨章学术的关系等方面的阐释,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34.
马端临的目录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学渊源。其“因仍会通”的历史观 ,深刻地制约、指导和启发了马端临的目录工作实践和目录学思想的形成 ,对目录巨著《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撰写 ,从指导思想和编撰方法、体例各方面均产生不小的影响 ,从而也决定了《经籍考》的目录学价值。  相似文献   
35.
文论著作在唐代书目中依附于总集类,至北宋书目中始以文史类的设立而宣告独立,但文史类中多数仍杂有史评著作,造成史部与集部著录标准的混淆.袁本《郡斋读书志》则取消文史类,将其文献分置史评类与别集类.从书目类别发展来看,晁公武对文史类的取消似乎是一种倒退,但史评类的设置却又是对文史类类名与文献著录不合理的有力修正.事实上,《郡斋读书志》有着动态发展的成书过程,文史类的取消只能代表此目初期的部类设置理念,后期衢本《郡斋读书志》对文说类的设置才真正使文论著作得以独立.与此相随,从强调类例到强调评论得失的著录标准的变化,也反映出校勘学背景下刊误之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6.
鲁迅据古典目录学建构《中国小说史略》,试图将古代小说纳入当时正统文化的范围内考察,致其探讨汉魏六朝小说时以《汉志》所载的小说观为主导,对唐及唐以降的小说的探讨则采用西方文艺理论视域下的小说观。鲁迅对《汉志》"街谈巷语"以"自生于民间"的解读,试图调和中西"小说"观之间的冲突,这种做法是其承继传统的知识体系与预先做出的理论设定相冲突的典型。而古典目录学与进化论的相互交织,是鲁迅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与外来文化的艰难抉择中处于尴尬之态的反映,亦是其采取双重小说观的必然,致使体系建构多有相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37.
结一庐藏书崛起于清中期,经过朱学勤、朱澄父子的悉心经营,藏书规模不断扩大,其数量巨大,价值极高。朱氏父子通过编制目录、刊刻丛书的方式,充分开发利用结一庐藏书,彰显其价值。结一庐之藏虽历尽波折,最终转归上海图书馆,亦实现了典籍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38.
丛书在我国形成较晚,形成初期并没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目录学书籍对其虽有相应著录,但大多认识不清、分类不当。丛书在目录学上地位的提高,是靠丛书自身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影响增强才取得的。在丛书地位的提高过程中,明代的祁承和晚清的张之洞都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见识,是两位功不可没的人物。  相似文献   
39.
本文结合目录学和文献学的有关知识,论述《艺文类聚》四个子目中运用的类目注释,指出了其所属的类型,详细分析了主要子目与附属子目下资料的编排情况。  相似文献   
40.
徐有富先生的《目录学与学术史》将目录学与学术史密切地联系起来,更直观地反映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用,实是一部别开生面之作。笔者在阅读此书时,往往产生一些情不自禁的联想,这些联想或是书中内容的延伸,或是对徐先生观点的补充,或是商榷,等等。这些札记有些是纯粹的学术史问题,有些则涉及目录学,这些皆是缘于此书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