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9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86篇 |
劳动科学 | 22篇 |
民族学 | 114篇 |
人才学 | 147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696篇 |
理论方法论 | 174篇 |
综合类 | 2272篇 |
社会学 | 474篇 |
统计学 | 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88篇 |
2021年 | 128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36篇 |
2017年 | 63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349篇 |
2013年 | 246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88篇 |
2010年 | 336篇 |
2009年 | 324篇 |
2008年 | 369篇 |
2007年 | 323篇 |
2006年 | 184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68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2.
83.
文章以具身理论为理论框架,对旅游者在拉萨玛吉阿米餐厅留言本中的留言和深度访谈进行定量和质性的分析后发现:(1)西藏之所以成为旅游者心中"梦想的远方"是西藏的神圣化、旅游者的仪式态度、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相互作用的结果;(2)旅游者的身体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具身地体验西藏,感受着西藏与故乡的差异;(3)西藏旅游体验的重要意义在于成己,旅游者通过与他人、事件的互动调整着个体的情感能量,进而本文提出情感能量的聚集模型;(4)旅游者对西藏的情感体验可以分为即刻的情感体验和延迟的情感体验两种类型,后者对旅游者的影响更大。本文从理论上深化了对西藏旅游体验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目的地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设计、优化西藏旅游路线和产品设计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4.
陈迪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其美学生命与心理体验的显现.笔者力图以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心雕龙>中蕴含的刘勰的心理体验作系列新的探索.其中,"割情析采"中的"神思"--创作论蕴含了刘勰的的归依体验--归依自然与归依宗教、以及高峰体验--自负宏达与"思理之致",并且两种生命体验相互交融,由归依体验走向高峰体验. 相似文献
85.
孙绍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1):5-13
否定文学性的西方文论可能有历史价值,一旦“自我关涉”,就暴露出致命的悖论。理论的抽象性决定了它必然与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为敌。这不仅是西方文论,而且是一切文艺理论的弱点。只有饱和的审美阅读体验才能给理论以生命。理论如果不能阐明审美体验,是病态的,苍白的。本文通过对贺之章的《咏柳》和《武松打虎》的微观分析,说明审美阅读的任务并不是为理论做附庸,而是和理论做搏斗,只有拥有审美体验的优势才能对理论进行同化、征服,甚至颠覆。每一次阅读,应该是一次审美的精神创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86.
雷世文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34(5):61-66
在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中,具有现代主义特质的诗歌仅占他们作品总量的一小部分,数量虽少,质量却是上乘的.这些诗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质,诗人们对存在的质疑、对生命意义的探问、对人的异化现象的思考,都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在七月诗派的作品中,诗人们对现代主义艺术手段的运用是娴熟而自觉的,也是丰富而多样的,这些艺术手段有的是贯穿在诗作的整体结构中. 相似文献
87.
陈红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1):116-122
中国作家的“俄苏体验”作为现代革命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丰富了左翼文艺界的革命想象、异域感受;反衬了民众的生存境遇;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促使1928年中国文坛发生了“革命文学论争”;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这就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王卫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5-57
死亡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最后感性把握.作者认为一、死亡体验的理性前提是一种包含对生存真谛和宇宙奥秘深刻理解的体验;二、死亡体验作为主体对生命最高最后阶段的亲身感受,具有主体性、情感性、超越性等基本特征;三、死亡体验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能调动主体从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去体验生命最后阶段的意义与价值,而且能帮助主体以审美态度对待死亡进入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89.
崔峰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2):93-95
长期以来,人们对古希腊神话中的著名人物拉奥孔的讨论过多地放在了对其所遭受的巨大的肉体痛苦或他的雕塑的外部表情所体现出来的痛苦形象等外在表征上,从而将“拉奥孔”作为痛苦或者承担痛苦的代名词。但对他内心世界的探索却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们不禁要问:拉奥孔的内心世界是否一如其肉体一般同样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的外部表情所体现出来的痛苦是否就代表了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他在巨蟒缠身,行将死亡之际,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文章运用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高峰体验”说剖析了拉奥孔当时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