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4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8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433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禹平  王柏中 《学术交流》2006,(9):173-178
两汉时代,太常作为汉代国家中央官制体系中的重要职官,列于九卿之首,其职司之一就是主管祭祀礼事,太常属下的机构十分庞大,太常卿不仅主管神事,还兼及陵县的民政与学校教育。太常卿不仅总领属下诸多祭祀管理的职能部门,而且自身在祭祀活动中也要充任特定的礼职。尽管如此,其核心政务仍是掌管神事,太常的主官与属司都有相应的礼事职能,并且两汉时期太常机构的变化及皇权的加强,也对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具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所谓网上祭扫,是指人们跨越时空的阻碍,利用网络追思逝者的祭扫活动。人们在网络空间为逝者建立纪念馆,将逝者的生平事迹、照片等在网络上传递,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为逝者献花、献歌、撰写纪念文章等。 网上祭扫,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丧俗理念,符合我国殡葬改革  相似文献   
83.
孔子吸取了原始宗教对天的敬畏,又去掉了它原有的神秘、狂热的内容,淡化了其主宰、命定的含义。孔子所有的论鬼神的言论,没有一句能够确切地表明他的看法,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有神论者、无神论者,皆能从孔子学说那里找到理论根据。孔子与中国特有的“有神论者多,宗教信徒少”的宗教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二千多年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论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祖宗、祖神以及祖宗崇拜的起源与鬼神观念的产生和生殖崇拜的发生之关系入手,论述了祖宗祭祀的文化构成。并着重探讨了祖宗祭祀礼的伦理思想根源与本质,指出祭祀的情感要求是恭敬虔诚,祭祀的典礼节仪要求是等级秩序和差别规范,祭祀的功利目的是重生养身。  相似文献   
85.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数百年来,它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笔者以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的太平鼓为实例,从太平鼓的源流、农耕文化的内涵、与祭祀相结合的文化底蕴以及兰州太平鼓在兰州市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所体现出的传承发展情况等方面作了浅显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兰州太平鼓早期祭祀及形质特征的分析,发现兰州太平鼓这一民间盛行的鼓舞形式所反映的农耕文化内涵和农耕文化特质,并揭示其在现代社会中所体现出的创新与发展.对当地太平鼓的表演、制作技艺与民众的传承心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地考察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86.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至今发现的气势宏大、保存较完好的最大古墓葬群。墓地分布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其墓葬群分布在东、西两区的坡地上,主要部分在东区,约160多座封土墓葬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背山临河,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基本布局呈伞形状。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东区还有房屋和祭祀场所的遗址以及一处石碑座。西区面积小,约有数十座封土墓葬。多数墓葬有被盗痕迹。列山墓葬基本形制有2种,即夯筑墓和封土墓,墓的形状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藏斗”倒扣状。其他形制有圆形、塔形等。根据墓葬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墓葬可分为大、中、小3类。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约有10座;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中型墓有90余座;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上、占地150米以下的小型墓有80余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类封土墓葬前宽后窄,平面呈正梯形,两侧收分明显。封土边长最短者仅2-3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夹石、夹木夯筑方法,这种方法直至今天仍是藏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编号为M2的封土墓属分节夯筑,每节约90厘米,夯土上以石板作隔垫,共有9层石板隔垫(见封二图)。另外小型封土墓多为石土混合堆筑。从东区墓葬群的布局来看,依山而建的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显著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列在其前处和左右两侧,右边的小墓葬群临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87.
民间祭祀与社会生活,是一直处于流动、变迁和发展之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意识不会马上随之消失,它在扬弃,在既克服又保留中得到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理深处传承不息.但只是要经历激烈的社会变动,或者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祭祀也会随之发生变异,有的甚至逐渐被社会淘汰.  相似文献   
88.
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民族学在西方欧美学术传统的较深影响下,特别重视田野调查,其在吸收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时,也注意与田野调查实际相结合,这显然是一条有利于创新的学术路线。本文所论及的“祭祀圈”和“信仰圈”原本是台湾汉人社会组织的一种,属于民间信仰范畴,是客观自在的社会现象,但在其研究中,以施振民、许嘉明和林美容等为代表的学者却将其深化为一种有用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很值得广泛地借鉴和学习。本文主要叙述了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内涵及其所适用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9.
陕西石渭南地区韩城西原的西庄镇,每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照例要举办法王庙赛会。届时,附近十余个村庄都来侍奉法王,敲锣打鼓,并伴有形式奇特的“要神楼”活动。这一活动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相沿已久,遂成习俗。“50年代初,因‘破除封建迷信’,‘耍神楼’被取缔,此后30年间无人问津。直到1985年春节,在省文化厅和地方党政组织的支持下,  相似文献   
90.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扬拱地区"霞节"祭祀活动,根据时间、地点的转换分出不同的祭祀场景,这些场景都成为水族音乐文化的展演场所,有多种曲式的民乐和民歌贯穿于仪式的始终。这些音乐既发挥着宗教功能,又发挥着世俗功能,音乐的神圣性、娱乐性和社会性等均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