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发展演变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论述既具有厚重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是对当前国际国内风险景象的敏锐洞察和人民谋求和谐安宁美好生活的积极回答.这一重要论述以宏阔的视野进行科学部署和系统谋划,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具有时代性、人民性、系统性等鲜明时代特征,是我们党打赢重大风险防范攻坚战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百家争鸣”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家之一,在其喜剧《云神》和《蛙》中分别考察了学校教育和诗教的本质。阿里斯托芬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诗歌教育都应该与城邦的福祉相联系,而非个人的、与城邦福祉相脱离的兴趣偏好。这就意味着教育在本质上是政治学的,即教育政治学是教育的本相。这种观念不仅是在哲学(即“好智”)发生之时对于“好智”观念下公民教育观的反拨,也是对于现代教育中“个人主义”泛滥和惟“创新意识”是瞻倾向的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23.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挑战,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必将推动老年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正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社会福祉制度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社会福祉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福祉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福祉人才严重短缺.培养专业福祉人才,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24.
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金融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为增进民生福祉,破解“胡焕庸线魔咒”提供了可能,但较少有文献对此进行系统研究。论文基于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空间统计与计量方法,从市级层面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民生福祉效应,并分析了以胡焕庸线为界的区域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民生福祉指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异质性特点,呈现“高值向东南集聚、低值向西北集聚”的趋势。数字普惠金融与民生福祉皆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呈两极分化格局,胡焕庸线仍是两者的重要空间分界线;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沿海城市,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靠近胡焕庸线两侧的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显著增进了民生福祉,发挥出“数字红利”的普惠作用;该作用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显著高于西北侧城市,但两侧差距在缩小,这说明区域“鸿沟”在缩小,“胡焕庸线魔咒”有望破解。此外,研究还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主要驱动力,而且后者的作用大于前者。因此,要加快西部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发展,提升胡焕庸线西北侧城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以增进区域民生福祉均...  相似文献   
25.
26.
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综合表达是"福祉",对"福祉"的量化测度方式总体趋势上更加注重综合的多层面的评估,关注生态环境的因素。着重对经济统计方法如人均国民收入、真实储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进步指标等所形成的福祉量化方法以及社会学调查方法如人文发展指数、社会生产函数所形成的福祉量化方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7.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在新时代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稳步提升社会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共同富裕视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幸福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税收征管强度与基础设施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幸福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幸福具有显著正向效应。(2)共同富裕是数字普惠金融提升社会幸福水平的重要传导机制,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共同富裕增进社会幸福。(3)税收征管强度弱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幸福的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水平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社会幸福的促进作用。(4)数字普惠金融对增进社会幸福水平的效果存在显著异质性,社会信任程度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增进社会幸福水平的效果越明显;相较于东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中部地区居民社会幸福水平提升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8.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民生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财政分权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般均衡分析表明财政分权与民生福祉之间呈“倒U型”关系。以200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病态指数循环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民生福祉综合指数,采用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倒U型”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民生福祉的影响具有阶段差异性和区域异质性,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能够强化财政分权对民生福祉的改善作用。在确定财政分权水平时,应合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实现财政分权效益最大化,从而增进民生福祉。  相似文献   
29.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1年3月7日下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  相似文献   
30.
民生福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落脚点。人口质量与居民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构成了区域社会发展的辅护条件,区域社会发展是主辅机制协同作用下民生福祉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基于民生福祉视角的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测评框架和指标体系,对1990—2011年(八五初到十一五末)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发现:1990—2011年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稳步推进,尤其是2006年之后进程大大加快;十一五末中部六省社会发展差异趋向扩大,而东中西部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相对缩小;十一五末中部六省人口质量、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五个社会发展维度之间趋向均衡发展;1990—2011年,中部地区人口质量呈增长态势,居民生活水平整体呈现更快增长势头,九五时期改善尤为显著。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呈提升态势,社会保障水平除了山西、安徽为负增长外,中部其他省份均为正增长;中部地区推进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走一条以社会发展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型福祉提升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