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篇 |
人才学 | 5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5篇 |
理论方法论 | 2篇 |
综合类 | 46篇 |
社会学 | 4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王船山的道德观是依从《易传》"道、善、性"顺序建立的天道论的道德观。他以天道"生生大德"的价值意涵作为人世道德的形上依据,人本于这种"生"的秩序而有知能,进而通过实践开辟出福祉与道德。但进入历史视域以后,人困于自身的有限性难以实现道德与福祉在历史中的统一。天道通过"假手说"曲成人类历史,表现为对人类福祉的成就;而道德必须归于主体方有意义。于是呈现出福祉与道德、天道大德与人的道德主体性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本文以道德之建立为问题,以船山史论为主要考察对象,检视船山为建立现实的、主体的、形而上的道德所作出的努力及其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62.
从入教动机看明末至清中前期中国平民信徒的信仰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在对待民间神祇上的实用主义态度,曾使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对福音的传布充满信心,而且,如果单从神父施洗的数量看,即使在禁教时期,传教士的布道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通过对中国平民信徒Ⅰ即教民归化的真实动机的考察,我们发现,对于相当一部分教民而言,他们无法在信仰心理的层面完全摒弃功利主义的影响,即从实际层面来讲,洗礼仪式的完成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收获了一名合格的天主教徒,因为这种归化背后的真实推动力也许并不是天主对天堂永福的承诺,而是他们对现世福祉的祈愿。 相似文献
63.
约翰·柯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5)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乡村.对于城市而言,关键是"生态建筑"或"自然建筑".这不仅需要节约能源,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产业,尽量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如开发太阳能和畜力的使用,而且借助合理的城市建筑布局,缓解交通压力,以节约耕地占用和能源,保护环境.对于乡村来说,要发展"生态农业".中国不必走"工业化农业"的道路,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实施"可持续农耕法",相信和依靠具有熟练技能的农民,切实改善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表彰、奖励农村劳动力,以减缓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然而,任何国家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一是文化的或精神的需求;二是关注全民福祉;三是适度人口.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的理论旨趣必须转向,即从"金钱增长的衡量标准"转变为"可持续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相似文献
64.
学界关于"刘易斯拐点"的争论颇多,有学者认为我国已进入"刘易斯拐点",有学者又指出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还有学者则认为"刘易斯拐点"本身是个伪概念。在综述学者们观点的基础上,从前提假设、论证思路等视角考察了刘易斯拐点理论的一般框架,并结合中国的制度性因素分析了该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指出"真假刘易斯拐点"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时期,应着力改善民生福祉,激励劳动者创新的积极性,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65.
66.
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寻找并确认符合社会伦理准则、且有益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标准至关重要.为此,笔者尝试以现阶段经济状况为依据,以古典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的伦理要义为基础,通过对福祉无差异线进行埃奇沃斯盒状图分析,寻找福祉定义下的收入分配标准--"能够识别并遵循既定社会财富下的有效合约线,在最大可能的关注最不利人群的基础上,保障个人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从减贫理论和3-D福祉视角出发,以老年人为对象,从瞄准效果和福祉效应两个角度对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第一,农村低保制度瞄准效果欠佳,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保瞄准的公平性和精准性;第二,农村低保虽然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物质福祉,但同时也带来了其主观福祉的下降以及关系福祉的分化。认为通过改进低保识别方法,确立适度的低保标准,调整低保功能定位等多重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8.
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的认识演进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千方百计增进农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问题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认识上,也体现在其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上.它对当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69.
70.
新时代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利益立场,立足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指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路径,有利于把美丽中国建设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有利于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新时代实现生态文明增进民生福祉的存续和强化,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