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0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332篇 |
理论方法论 | 27篇 |
综合类 | 410篇 |
社会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魏源为代表的《海国图志》之世界五大洲新图像,反映了晚清以降中国"居东"图式的主流与接受倾向。廖平面对魏源及其晚明源头利玛窦的西洋新图模式,自儒家典籍旧章中,以重读"大九州"的进路而"再现邹衍",企图收编其学为"《春秋》邹氏学"。廖平一生经历的清末民初,皆在追索"孔子之学"在五大洲新世界意义再生的可能,如何将孔子之学置入世界,并且再度"居中",正是廖平萦绕一生的课题。近代视域中曾被遗忘的廖平学,重读其图像模式的经学论述,是东西方遭遇下的"五大洲与大九州"之当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经典的价值关切,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并不统一,其既关注德性之正,又关注群体之治,正与治之间不存在统一的宇宙论基础。关注德性之正,可以《诗》为代表,其宇宙论以人心、人性为中心;关注群体之治,可以《春秋》为代表,其宇宙论基础是天。《诗》亡然后《春秋》作,反映的是古代政治的核心关切从正转向治的历史变迁。《尚书》的有德者有天下的观念以德性为政治合法性之基础;《周礼》之王与官制的分离,反映的是指向于治的政治权力的独立,其合法性基础则是基于天道的秩序。指向于群体之治与作为治权基础的天,是高于天地二分格局之上的天。经学核心价值在本体论虽是二元,然在认识论上则可以统一,这是两种不同追求的学术可以综合的基础。传统中的今古文学与汉宋之分,都可以从求正与求治的不同上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3.
4.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4-52
宋学学派之一的张载之学,主要是通过诠释经典而展开义理之学的建构。张载的义理经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为达到"乐天安命"目的而建构内圣之道,主要是以《周易》和《四书》为核心经典的义理之学;二是以经邦济世为目标而建构外王之道,主要是三《礼》为核心经典的礼义学与礼制学。张载在关中地区讲学并创立的学派,是本义的关学;宋元明清陕西关中地域的儒学传统,是引申出来的广义关学。《关学篇》《关学续编》的"关学"是引申义的,作者基于历史编纂学目的,希望对关中地区乡邦文献人物作出全面整理。 相似文献
5.
6.
7.
9.
面对北宋中期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张载针对当时“积贫积弱”、矛盾尖锐的社会现状,在其著述《经学理窟》中提出了“恢复井田、封建和宗法”的“复三代”政治蓝图,试图以此方法来改变北宋当时混乱的社会状况.本文从《经学理窟》入手,对张载的“复三代”政治思想进行分析,论述其政治思想中的进步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宋学是中国经学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和学派,它的兴盛,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背景、趋势密切相关。由于唐宋之际复兴儒学、疑经风气、三教归一,从而促进了一种新的经学形态宋学的出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