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0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篇 |
民族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332篇 |
理论方法论 | 27篇 |
综合类 | 410篇 |
社会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55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56篇 |
2006年 | 41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刘复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38-46
晚清以来,我国学术研究的重心由经学转入史学,就是所谓“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在学术演变过程中,“蜀学”也发生了这一“转型”,但没有与学术“主流”同一步调地将经学“边缘化”。以廖平、蒙文通、李源澄等为代表的蜀中学人坚守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把经学作为中国文化“根荄”的思想未尝有变,“六经皆史”的思想也始终未被他们接受,在经史之辩的积极回应中,彰显着“蜀学”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2.
黄忠慎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27-133
今古文两学派的较量是《诗经》问题争论史中的一大焦点,但因三家《诗》的陆续亡佚,使得后人要支持今文《诗》,得同时致力于辑佚与诠释两个工作才行,清末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就是这方面的名著。此书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继续前进,尽量铺陈三家原貌,以《毛诗》作为理解今文的参照系,条理清晰,而其分别家数时,主要是依照陈寿祺父子《三家诗遗说考》的成果,甚至陈氏取材不够精审的缺陷也被王氏所承续,所幸,其在面对旧有材料时仍能注意到筛选与考辨的工夫,所以呈现出来的材料仍较陈书稍显精审。 相似文献
113.
纳秀艳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6-170
两千多年的诗经学历程中,经生注《诗》与理学家说《诗》的结果,使《诗经》逐渐脱离其诗性,而被赋予经学内涵和理学思想,异化为教化工具。《诗》被一代代的诗教“魅影”层层包裹,成为言说政治的载体。基于此,王夫之提出了“以诗解诗”的阐释方法,以诗歌艺术的角度审视《诗经》,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意之美、艺术之美,并以此祛除厚重的《诗经》政治教化之“魅”,从而恢复《诗经》活泼的诗歌生命。“以诗解诗”,不仅是《诗经》研究方法的尝试,亦是推动《诗经》文学阐释进程的动力,在诗经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4.
杨青芝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5):117-121
通过考察《全三国文》中各类文章征引《诗经》的情况,指出诗经学文学转向的四方面表现:一,较之汉代诗经学注重教化大义的解释,三国文章中的《诗经》征引成为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文学手法与技巧;二,《诗经》中被称颂的历史人物在三国文中成为审美符号,部分被寄托大义的词语成为充满感情色彩的成语、惯用语;三,三国文作者引用经学家的解释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体悟;四,三国文作者摆脱以《诗经》为“经”的传统,将自己对诗的理解运用到文章中,并将部分诗句作为典故来使用。由此可见三国诗经学出现了文学转向的新趋势,融入了魏晋文学自觉的潮流。 相似文献
115.
车行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
胡适于1935年元月参访香港大学时对香港大学的中文教学有颇为尖刻的批评,认为完全掌握在几个旧式科第文人的手里.适逢港大当局有意聘请胡适主持中文教学的改革,胡适便向港大校方推荐了许地山以自代.许地山对港大中文教学体制与人员进行了重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经学课程被彻底取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固然与经学在现代大学课程体制内处于妾身不明的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因素却可能是跟授课者的讲授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16.
刘玉敏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25(1):29-32
南宋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对传统经学采取尊重与怀疑的辩证态度,这是由他立学的宗旨和问学的态度决定的。他主张自立、自得、独立思考、大胆疑问,也因此形成了“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精神,创立了心学一系。象山经学可说是传统经学的心学化。其心学开一代学风,对推动中国学术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7.
经学大师王闿运经学思想自成体系,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从流派归属、治经重点、治经方法、有无创新、治经价值取向等方面分三个时期对学界有关王闿运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梳理,指出:对王闿运经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王闿运经学本身较为复杂,绝不能作简单的肯定或批评,应对其经学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而给其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8.
顾炎武关于<春秋>经传的研究,无论是对<春秋>之义考释,还是对<春秋>三传的论证,以及对杜<注>的补正,均集中地反映了他求实征验的治学风格与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而他的<春秋>经传考证的学术方法,则开启了乾嘉考据学.他的以<春秋>经传考证为代表的经学成就,开创了清代新经学.他的治学主张、方法及成就,共同形成一代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19.
陈松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2):74-77
汉代今古文之争 ,是经学内部之争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分疏 ,但更应统观 ;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 ,经学与儒家思想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 ,因此在通观中更应有分疏 ;汉代经学虽然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 ,但汉代文学并没有沦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120.
庞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92-99
儒家经典自汉代以后经历了各种注疏解释,三朝五门制度是古代宫室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经学阐释与匠学营造的角度考察了在隋唐的不同体现。前者采用“儒学三朝”概念,主要在宫室规划的指导思想层面阐释三朝五门内涵及观念史变迁;后者采用“匠学三朝”,主要在实践层面指出不同时期的三朝五门具体位置及形制。二者从不同层面回应了古代君主制政权自证其合法性问题。三朝五门制度是顺天应民、天人一体的儒家德治观在宫室制度设计理念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