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8篇
  免费   13篇
管理学   381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21篇
人才学   40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105篇
综合类   587篇
社会学   100篇
统计学   13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张敏 《经营管理者》2009,(24):308-308
通过参与式教学了解九江外贸商品的现状,分析九江外贸商品的发展,结合九江的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山江湖"工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九江现存外贸商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鄱阳湖经济区建设,推动九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2.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郑汴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快了郑汴一体化的进程。工业中各行业的静态和动态集聚指数分析表明,郑州和开封是实施一体化的理想区域:1.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来看,郑汴两地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区域分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2.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郑汴集聚的非优势产业和优势产业,是两地快速成长的产业,在产业内和产业间会形成规模经济-分工。3.郑汴产业对接不是单方向的开封对接郑州,而是存在着郑州对接开封、开封对接郑州和郑汴相互对接等三个层面。4.郑汴一体化使两地所获得的利益并不对等,郑州汲取了郑汴一体化的大部分利益,而开封有进一步被"空心化",进而沦落为落后产能承接地的危险。  相似文献   
33.
34.
35.
雾霾的成因与治理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中原经济区成为雾霾最严重的地区,这与其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绿色技术创新滞后关联性极强。这种滞后性突出表现为末端治理技术创新成效不佳、绿色产品创新能力不高、绿色工艺创新水平较低。绿色技术创新滞后的主要成因在于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锁定,包括企业因素、政府因素、消费者因素和社会组织因素。通过机制优化矫正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行为偏差,是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绿色技术创新、实现雾霾根本治理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36.
文章基于环境DEA技术,测算了2000-2014年有碳排放约束和无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区域经济集聚效率,检验了集聚效率的趋同性,分析了影响集聚效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有碳排放约束下的聚集效率高于无碳排放约束下的聚集效率,说明实施碳排放政策对提高经济聚集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集聚效率有趋于各自稳定水平的趋势.在影响聚集效率的因素中,对外开放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区域技术创新对集聚效率的提升有正向作用,而财政支出占比、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强度和城市化率对集聚效率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37.
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根据综合得分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对区域20个市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了类别特征,提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8.
跨省域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社会、生态和城镇整合发展的结果,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区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规模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基于分形理论对经济区意义上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同于单纯对城镇体系的考量,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城市职能,进而进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空间整合。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选择星座型作为城市体系空间整合的主要,推动城市规模与职能定位、空间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39.
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建设用地所有权制度和相应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所导致的地方政府对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都是催生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的制度根源。通过对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的博弈分析发现:中央政府的集体建设用地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之间出现明显偏差——"激励的悖论",即中央政府加重对集体进入集体建设用地隐性市场的处罚,会促使地方政府放松监管,而加重对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的问责,却能降低集体进行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的概率。鉴于此,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地方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监管,由地方政府主导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采取分类处置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完善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等措施,以解决集体建设用地隐性流转问题。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发展中的定位,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在新国际分工模式下形成新的格局与特点,强调指出,创新性的发展新格局思维、构建参与区域分工的合格主体以及在多边体系下娴熟的市场竞争游戏规则与技巧的运用,必然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