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20篇
  免费   792篇
  国内免费   173篇
管理学   4484篇
劳动科学   193篇
民族学   668篇
人才学   697篇
人口学   312篇
丛书文集   6509篇
理论方法论   1150篇
综合类   15699篇
社会学   1697篇
统计学   177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96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468篇
  2020年   511篇
  2019年   507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463篇
  2016年   634篇
  2015年   933篇
  2014年   1786篇
  2013年   1655篇
  2012年   1784篇
  2011年   2066篇
  2010年   2070篇
  2009年   2230篇
  2008年   2418篇
  2007年   1895篇
  2006年   1685篇
  2005年   1692篇
  2004年   1741篇
  2003年   1653篇
  2002年   1418篇
  2001年   1320篇
  2000年   1164篇
  1999年   570篇
  1998年   329篇
  1997年   260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什么是小康?怎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此,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关注与研究。笔者认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32.
推进政府数据开放的建设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影响我国政府数据开放的因素很多,通过分析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建立影响政府数据开放的解释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作用层次和相互关系,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3.
34.
35.
中国人口发展到21世纪的第3个十年将达到最大规模,在持续低生育率下未来人口将持续负增长和走向深度老龄化。这意味着未来经济发展面临来自人口负增长的各种挑战。为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需要人口经济学理论做出新的认识和判断,并为进一步科学探索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在此背景下,梳理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演进史和实证分析的进展,反思已有人口与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借鉴已有相关理论给予的启示和隐喻,重新认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初步论证人口规模在经济发展中回旋空间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提出人口回旋空间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并指出中国未来人口负增长下经济发展可利用的新动力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36.
张建华  郑冯忆  高达 《中国人口科学》2020,(6):29-40+126-127
文章选取2006~2017年29个省份的数据,运用有效结构变化指数刻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并实证分析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抑制作用,产业内劳动力异质性的上升是该抑制作用的中介效应。(2)低技能型产业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一直大于高技能型产业,但两者间的差距逐渐下降;低技能型产业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对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大于高技能型产业。(3)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呈东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小的态势;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呈中部地区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37.
38.
哈萨克语零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系统复杂、形式多样,处于不同位置的语法手段,是表达不同语法意义,行使不同语法职能,显示语法变化差别的基础形式.哈萨克语零形式涉及多个语法范畴,搭配使用时均以原形出现,与范畴内其他"变化式"有明显区别特征,在哈萨克语法系统中,它们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哈萨克语的零形式既是"变化式"的初级形态,...  相似文献   
39.
赵立庆 《东岳论丛》2020,(9):146-153
仁作为人的本性,指的是一种潜在,为仁则是由潜在的仁到现实的仁的修身过程。就功夫而论,"为仁由己"非由他人,加之每个人秉性不同,为仁因此是个体性的。尽管儒学认为仁是人的本性,但一个人是否意识到并承担起为仁的"己任"却依赖于个体是否觉识并自觉承担起此任务。当且仅当个体意识到仁的存在并为此而追寻时,仁对于个体才是显现的,否则个体也就不能称之为个体。  相似文献   
40.
从消费分层的视角来看中国家庭的阶层结构,有助于在传统的收入分层和职业分层之外,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社会不平等的多维面向和阶层结构形态及其形成机制。在检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建构了一套包含消费结构、消费能力、消费质量和消费方式四个维度、九个指标的新消费分层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和潜在类别模型,识别出了富奢型、新兴型、负重型和边缘型四个消费阶层,由此重新刻画了中国家庭消费分层结构形态,重点讨论了消费分层与收入分层和职业分层之间的内在关联。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家庭消费分层结构形态呈现阶梯状的金字塔形结构,其中,城镇家庭消费分层是典型的"士"字形结构,而农村家庭消费分层则是底部加厚的"土"字形。家庭在消费阶层中所处的位置既与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也与家庭收入和户主职业阶层密切相关,但消费分层与收入分层和职业分层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有着独立的分层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