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1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1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8篇 |
人才学 | 14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103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301篇 |
社会学 | 151篇 |
统计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44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可以做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二是持续发展的和谐之美,三是诗意栖居的人文之美。对应于经济建设需要考虑的理念是生态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与"审美世界"的创造。经济建设应当注重三个基本的伦理原则:从人类与自然的空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从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时间范畴上考虑的,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并注重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从人类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存在论意义上考虑的,彰显人的审美需求并以创造"审美世界"为建设者的伦理承当。 相似文献
22.
李勇强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6-71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23.
当代乡土审美语境中的农村环境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艺术设计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与城市强势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农村陷入生态困境与审美误区,“千村一貌”与城乡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传统乡土审美语境面临挑战。农村环境艺术设计应吸取城市的经验与教训,以当代农民为审美主体,既要尊重农民追求物质生活的愿景,体现时代气息,又要传承乡土文化与精神,保持地域特色,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24.
王影君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4):54-60
《美丽新世界》通过空间并置策略,建构起一个先进的后工业文明社会;通过空间对峙策略,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弱小的印第安文明社会,与主体文明间形成冲突的张力;通过空间选择策略,讲诉人物因在两个不同的文明间经历空间跨界所遭受的悲剧,展现出不同文明范型之间的冲突与道路选择。整部作品以空间为主要的叙事对象,呈现了异乌托邦小说讲述的空间悲剧,揭示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
26.
目前活跃在世界摄影舞台上的众多摄影师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他们都以超前的想像力和大胆的穿透力,给我们带了欣喜,也带了困惑与担忧。时尚的纪实性文献作用就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凸现出来,正式时尚摄影的真实魅力。 相似文献
2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在新教材的选文上下功夫,选择了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一些文章,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如果我们能用好教材中的课文,就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读写有机结合、文意均能兼得”的读写教学目标。随着学生学段的升高,教材也编排了适量的散文。据我们初步统计,小学五六年级散文的入选比例约占该学段课文总篇目的30%左右,包括借景(或托物)抒情性散文,如《草原》、《桂花雨》、《草虫的村落》等;写人的记叙性散文,如《顶碗少年》、《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写事的记叙性散文,如《白杨》、《落花生》等;还有几篇民俗散文及议论性散文。 相似文献
28.
艺术乡建旨在将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关联起来,是近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与重要实践。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美学事件,它不仅是乡村建设问题,也是艺术介入社会和生活的美学问题。由于这是一种尚未完型的存在,艺术乡建包含着它的理论限度与现实困境。在当代审美转向的语境中,对艺术介入的意义与限度进行厘清,探讨艺术介入的审美重构之维,重新审视艺术如何介入乡村建设以及村民如何参与其中的问题,并呈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在当代语境中发掘和阐释艺术自律与他律辩证法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9.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