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38篇 |
免费 | 177篇 |
国内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2篇 |
劳动科学 | 4篇 |
民族学 | 155篇 |
人才学 | 98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399篇 |
理论方法论 | 250篇 |
综合类 | 4739篇 |
社会学 | 372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152篇 |
2019年 | 150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128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234篇 |
2014年 | 429篇 |
2013年 | 381篇 |
2012年 | 452篇 |
2011年 | 528篇 |
2010年 | 488篇 |
2009年 | 474篇 |
2008年 | 604篇 |
2007年 | 522篇 |
2006年 | 445篇 |
2005年 | 419篇 |
2004年 | 399篇 |
2003年 | 317篇 |
2002年 | 357篇 |
2001年 | 272篇 |
2000年 | 211篇 |
1999年 | 125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主人公那喷涌的泪水流泻自觉醒的灵魂深处。那泪水是对封建文化和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崛起的象征。 相似文献
32.
“体物”是一个很有理论价值却又被忽略的重要命题。它与“感物”之说有密切的联系,却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展示了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不同趋向。“感物”说着眼于客观外物对创作主体心灵的触引感发,引起创作冲动。而“体物”说则侧重于艺术传达过程。它更注重的是对客观外物形貌的描绘予摹写。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加进了审美体验论的某些内涵。“体物”说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递嬗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即对“体物”说的内涵及其发展作初步的探索。一“体物”说最早见于陆… 相似文献
33.
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既符合人类美好理想和中国传统精神,又与马克思所倡导的“按美的规律创造”的实践原则一脉相承,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水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美学境界,因此,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美学根据和内涵。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是古典美学精神创新实践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的当代发展,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价值坐标与实践的尺度,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4.
刘晓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毛泽东从美学角度,论述了文艺作品的接受者的位置、范围、作用。文艺作品的接受者是工农兵。他们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人。接受者在审美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没有接受者也就没有文学;文艺作品能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者的反应与评判;接受者对文艺作品起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接受者对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检验,接受者期待视野发生变化,文艺作品必须不断适应这个变化,并在创作中体现这个变化,接受者影响文艺作品的再生产。创造者有一个情感移向的转变及世界观的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35.
赵大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119-121
《槐花几时开》是一首非常出名的四川宜宾民歌,其歌词朴实、凝练,旋律优美,词、曲结合完美,感情含蓄真切,唱起来非常动听感人,已成为很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在美学方面,这也是一部值得挖掘的作品。它蕴涵了多种形式和形态的美,同时也包容了很多美学思想。如何挖掘这一短小作品美的内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试从七个方面、两种形态入手,同时结合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来剖析该歌曲所蕴涵的艺术形象的美。 相似文献
36.
杨春时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67
超越性是现代美学(包括中国的后实践美学)的基本范畴,它的根据在于存在的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它超越现实,也超越主客对立,从而实现了主体间性。赵晓芳对审美超越理论的批评,是建立在对审美超越的诸多误解之上的,从而也误解了审美的性质。对审美超越范畴进行具体的论证,可以纠正对审美超越的误解。 相似文献
37.
翟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79-82,98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8.
朱大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5):30-40
中国权力美学的塑造拥有漫长的历史,并给我们留下了三个标本赢政和朱棣的宫式建筑及其符号体系,毛泽东的天安门叙事和当代新建筑浪潮,而支配它们发展的幕后逻辑是权力美学. 相似文献
39.
徐岱《美学新概念》是一本具有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专著。该书立足于\ 相似文献
40.
蒋道文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4):33-38
阿Q形象的美学形态到底是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判定。根据鲁迅对悲剧和喜剧所下的定义,透视阿Q形象,我们分明看到阿Q身上既有可贵的东西也有可耻的东西,也即是明显存在着有价值和无价值这样两种东西。据此我们有理由说,阿Q具有悲喜剧交融的美学形态,阿Q是一个典型的悲喜剧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