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8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132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155篇
人才学   9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399篇
理论方法论   250篇
综合类   4739篇
社会学   37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381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488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419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访谈从21世纪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入手,塔龙-于贡教授指出美的艺术研究的三大领域:艺术史、艺术哲学和艺术批评,由此出现了三种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知识论研究和比较研究。如果将中西比较也纳入其内,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比较研究业已成为一个极具生产性的知识领域。自60年代法国理论一直主导着西方哲学和美学,随着一代思想家的离去,取代法国理论的意大利思潮应运而生。而传统的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的对峙日渐模糊,相互吸纳和相互影响重塑了西方美学的版图。所以跨学科研究也是当代知识生产的一个主导趋势,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美学,日益与带有社会科学特性的human sciences相关,其他学科深入艺术研究俨然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92.
生态美首先应该包含自然之美,这种自然之美一部分是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有形之美,但更多时候它以不符合传统审美要求的无形之美出现,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美。除此之外,生态美还应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延伸至人之美,如人的个体价值的回归与生态社会关系之美。作为实现生态美的重要手段之一,生态美育同样与此相呼应,其价值指向在于:激发人类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完成传统美学的价值转向。因而,实施生态美教育,体验生态美对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是最终让自然回归绿色和美丽的重要路径之一。生态美育的推进需要多方因素的支持,其中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实现生态美育的两个关键环节。借由生态美育涵盖面广及其与自然之间的天然联系等特征,可以挖掘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方式,以推进生态美教育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弊端切入,结合大众审美文化时代的感性变革,反思美学的感性启蒙,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批判性阐释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思想。李泽厚后期从“实践本体”转向“情本体”,强调用审美情感的张扬对抗工具理性带来的生命异化,以美学的感性启蒙建设“心理本体”与“情本体”,追求“人是目的”与个体立命的审美人文主义精神。但其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推崇,使“情本体”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维度而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向传统儒学之“情性论”的回溯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章指出,不能空谈美学的感性启蒙与文化的“心体”建设,而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立足于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结构视阈来思考心体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996.
管宁 《江海学刊》2023,(1):246-254
造物文化是人类融合了精神文化内涵与物质生产技艺的文明创造,其发展水平与历史高度,始终决定着一个民族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中的地位。从人类不同文明体系的发展看,造物文化能否持续发展并走向更高层次,直至发展到更复杂、更精美的水平,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精神文化和科学技艺的发展。中国早期造物具有鲜明礼制性特征,魏晋之后,随着文人文化的兴起,礼制之物呈现的秩序、规范、固化与神圣化,因难以适应文人对真性、真意的追求而逐渐式微,造物领域形成了一支影响千年的流脉,即文人文化及其所推崇的雅韵审美,礼器之物更多地被雅器之物所取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优秀造物文化的继承,应深入挖掘和把握美学智慧及其最具时代价值的基因,如“致用有度”的造物思想、物我互融的空间构筑、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物尽其用的生态理念等造物美学智慧,可资成为当代造物设计的一种活的源泉和内在动力。中国现代造物设计凭借雄厚传统文化的滋养,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本土风格的现代设计体系,且在实践领域不断推出创新成果;但新一轮竞争条件下的设计创新,应从善于修为、构筑尚品;善辨良莠、沉浸醲郁;善破法度、致力原创三个方面着力,以实现中国本土造物体系和现代设计话语体...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文学史撰述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学术活动。从1907年到1936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出现了近百种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著述的热潮恰值中国古代文学从观念到体式开始走向新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之际。固守古典者试图以撰写文学史的方式建立起古典文体的经典性、合理性及其合法性地位;新文体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为“新文学”定位,极力证明中国新文学的合法合理地位,证明“新文学”就是文学,着力于创造新的美学原则。“文学”与“新文学”的文体之争,显示了两种不同文学观念在文学史撰述中的立场。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述从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历史基础。一方面,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通过各种中国文学史获得了文学史的认同,不仅古典诗词成为现代各派作家共同使用的文体,保留了中国传统的古典美学精神,辞赋文章的文体风格与文体类型也被文学史承认,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运用的文体。另一方面,新文学的现代文体经过艰难抗争,取得了文学史的合理合法地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种文体,从概念厘定到内涵确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同时,现代文学的文体创造又在自觉和不自觉状态中承继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98.
康德黑格尔美学对中国当代美学具有特殊的引领和重要的示范作用。国内学界对于康德黑格尔美学阐释的主要方向,往往聚焦于康德黑格尔美学与西方古典美学的关系,而对于他们与现代西方美学之间的关系则鲜有关注。康德提出了想象自由和天才说,黑格尔否定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摹仿说及其写实主义传统,为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美学打开了大门。康德提出了审美的非功利说,黑格尔否定了艺术工具论,成为现代西方唯美主义的理论源头。沿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现代西方美学走上了取消美和否定美的道路。康德承认自然美的自身价值,把西方古典美学强调艺术的优美和谐扩展到自然美的粗犷崇高,对浪漫主义自然观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黑格尔承认自然美的抽象形式是自身所固有的,同时黑格尔关于自然美契合人的心情说对于现代西方移情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今环境美学和康德黑格尔美学之间存在某种可辨识的逻辑联系。康德黑格尔是他们所处时代急剧变革的西方艺术思潮在美学领域的表达者,启动了西方古典美学的范式革命,在现代西方美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审并校正国内学界对于康德黑格尔美学的定型化理解,对于推动中国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屈宋赋象审美意识见于二人的赋文本中,由于未涉及对赋言美的认知,因此只能看成是中国赋美学的萌芽形态,但后世中国赋美学皆以这个审美意识为原初的基础。对赋体文学真正的审美认知,始于“丽”这个范畴的运用和扩展。在中国赋美学史上,扬雄最早把美学范畴“丽”用为赋体文学审美范畴,用以指赋言本身之美,以及赋言所呈现的赋象之美。曹丕将扬雄命题重说为“诗赋欲丽”的观点,至刘勰《文心雕龙》把“丽”在赋美学语境中扩展为一个词群。经历这样的历史建构,“丽”最终被确立为赋美学本质论的核心范畴,赋体文学审美的家园因此得以成功地筑造。  相似文献   
1000.
曹禺从自己的审美心理和创作个性出发,选择了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并从中得到了美学启悟,创造出了富有个人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风格的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对曹禺剧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塑造人物的美学原则上.本文试图从艺术细节和整体渗透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