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5篇
社会学   3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峰 《当代老年》2014,(1):26-27
在当代的法国华侨华人世界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这个人便是黄嘉略。黄嘉略不仅是早期华侨华人融入法国社会的先驱,还是架设中法文化桥梁的奠基人,中西文化交流大使,曾获法国皇家文库中文翻译家称号,可以称之为“近代中国译坛先驱”。  相似文献   
12.
遗憾事     
《中外书摘》2014,(10):109-109
2014年8月28日,年仅41岁的翻译家孙仲旭因抑郁症自杀。 孙仲旭短暂的一生完成了30多部译作,包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齐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等众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从小就有登上讲台的愿望. 他是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幽默家等,然而他最为自负,也最令人称道的却是演讲家. 天生好口才的林语堂留下了众多的演讲趣闻.讲台,是他热恋的战场. 在美国成名后,时常有大学请他去演说一番.林语堂基本不拒绝,美国的演讲费高,兴趣和赚钱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他写演讲稿是快手,礼拜一晚上的演讲,他总是磨蹭到中午,才慢吞吞地点燃烟斗,仰坐在桌前深思默想,一袋烟吸完,腹稿也打完了.  相似文献   
14.
冯骥才 《社区》2011,(35):16-17
几年前的春天里,意外接到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一个沙哑的嗓音带着激动时的震颤在话筒里响着:“我刚读了你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叫我感动了好几天。”我问道:“您是哪一位?”他说:“我是草婴。”我颇为惊愕:“是大翻译家草婴先生?”话筒里说:“是草婴。”我情不自禁地说:“我才感动您一两天,可我被您感动了几十年。”  相似文献   
15.
巴金     
【巴金简介】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人民作家。  相似文献   
16.
张骥良 《老年人》2005,(4):28-29
8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冰心先生的书房里,第一次见到了“二战”期间直奔欧洲战场采访的文坛宿将———萧乾先生。8年后,同样也是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在北京海淀购书中心,又见到了萧乾先生的夫人———作家、翻译家文洁若女士。那天,文洁若向书友们公布了自己的私宅电话,这一般  相似文献   
17.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5,8(3):F002-F002
斯图尔特·R·施拉姆(Stuart·R·Schram),国际最权威的毛泽东研究专家和最著名的毛泽东著作翻译家。1924年出生于美国,1944年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195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中国问题研究。1967以后长期担任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政治系教授,兼任该院现代中国研究所所长。他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政治思想》(1963)、《毛泽东》(1966)、  相似文献   
18.
《安家》2005,(4):146-147
案名的由来 "提香草堂"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每个听到的人都想知道它的由来. "提香草堂"中"提香"两字,贡献最大的是我们的翻译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巨匠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Tiziano Vecellio 按音可译成很多中文组合,可是在我们心中"提香"二字颇显文字功底.从这两个汉字本身来看,也非常美,有草,有水,有花卉,人于其间玩味劳作可谓之提香.  相似文献   
19.
哈森 《中国民族》2012,(7):52-53
2011年9月,我在成都见到了年过古稀的彝族老翻译家谢友仁先生。我们在百花园乡村酒店空阔的茶亭里聊起他的翻译生涯。在他慢慢的叙述中,我仿佛回到了久远的从前:大凉山的改革、人民大会堂里传出彝语同传,毛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民族翻译、大小凉山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一幅幅珍贵的画面。想象中,这些画面也许都是黑白的,但是时代进步的景象却迸发着五彩的光芒。倾听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在场"这个词。谢老以一个彝族翻译家的身份,在场见证了大凉山一段伟大的历史变革,也见证了共和国彝语文翻译事业的历史进程。缘于这次关于翻译的谈话更多涉及历史,我以口述问答的形式,将谢老的翻译经历记录下来,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20.
林少华既是一名翻译家,又是一名作家。两种身份之间的互动频繁默契,其翻译与创作共用一套思维方式,文学观、文学翻译观、文学创作和翻译实践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套循环系统。文学观、文学创作在先,对翻译观、翻译实践产生深刻影响,翻译实践影响文学创作的主题倾向,文学创作再进一步巩固并强化文学观,文学观继而影响翻译观,如此循环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