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2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25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经典重温     
张吉霞 《领导文萃》2014,(14):125-128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领导班子勤政、亲民,深入基层调研。习总书记在调研中,特别是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公开发表的讲话引用了许多古人的名言和典故。为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解和赏析,本刊将习总书记讲话中所引之经,所据之典,作一浅显解读。  相似文献   
82.
由于很少受到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楚国的原始巫史传统直到西周以后仍能保留发扬。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孕育了楚地的道家文化。道家思想自战国初期形成到战国中期发展成“老庄学派”和“黄老学派”两个分支,并同在楚地发展,一直延续到汉初。同时,在战国中期,当地的“黄老学派”还发展到齐国稷下,成为北方的重要一支,也一直延续到汉初。有关这些事实,在《汉书.艺文志》本来有所反映,然而,由于东汉以后相关文献的佚失,遂使后人只知北方齐国稷下黄老学派的发展,而对南方楚地的黄老学派的本源发展反倒无所知晓了。值得庆幸的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关考古材料出现后,这一学术缺憾终于可以重新弥补了。  相似文献   
83.
陈兆金 《学术界》2007,42(1):224-228
本文围绕着老庄哲学思想的核心命题“道法自然”,揭示蕴含其中的当代生态美学思想的智慧:人类必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反对过度地开发自然,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万物的主人,人与万物都是平等的;生态平衡的和谐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身关系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84.
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唐代道教渗透于唐代文化各方面。本文拟从唐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审美情趣和唐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科技诸方面探讨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及唐文化的道教特征,说明唐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四言诗的形式,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以形象、精练的诗化语言及中国式的哲学语言的融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意境范型和美学风格,具有权大的包容性和涵盖力。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所以耐读、耐思、耐诠——耐人寻味,关键在于他能自觉地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引入并指导自己的诗论,从而使其《二十四诗品》具有了形而上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86.
老庄思想与禅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研究王学、理学与禅学再到老庄 ,可以发现 :老庄思想与玄学迥异 ,与理学、禅学相通。因此 ,作者认为玄学家对老庄的认识有其局限性。欲知老庄之道之底蕴 ,必先了解老庄的思想方法。根据禅宗的功夫和本体 ,即可认识到老庄之道的奥秘。故欲真解老庄 ,须从禅宗入手。由禅宗之功夫与本体 ,即可判知禅宗与老庄思想有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87.
老庄道学蕴含着极其深沉的智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我们研究老庄道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创新、对治国、为官从政、为人处世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8.
20世纪80年代,知青小说的发展进入一个哲理性的层面。这种哲理性表现在它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更为显著的是知青作家们在知青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对于人生新的认识,自我的反思、觉醒,人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有80年代中期由"寻根"而来的对民族精神传统哲学的追寻特别是对老庄哲学的继承。  相似文献   
89.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90.
顾城的诗歌创作始于少年时代听到自然界中一种秘密的声音,为了回答这种大自然的召唤,他正式开始写诗,在初期代表作《生命幻想曲》的创作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心愿。他的这个体验也就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出发点和回归的目标。但是,"文革"末期他回到北京,开始跟人交流、参与社会活动,他的语言被规范,作品的内容也开始带有社会色彩。顾城在初期的创作体验中领悟到诗歌及其语言来自一个超越理性的地方,而回到城市失去大自然之后,诗人只能从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灵感。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使顾城对理性的自我和认识到的日常语言产生怀疑,结果他诗的语言逐渐失去了意义和意象的连接,同时也让他突破了自我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但突破了界限的非理性不断侵袭他的理性世界,使他备受折磨。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感,他要恢复原先跟大自然自由交欢的诗歌创作状态和心境,所以试图进行原始生活,同时也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顾城最后理解到自然不仅是大自然,也是一种和谐的心境。他为了实践这个"自然之境",通过创作试图超越语言意义的有无和自我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来克服非理性随时侵袭的恐惧,以得到心灵的平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