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44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265篇
理论方法论   49篇
综合类   539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一般以本体、境界、工夫为理论重心。在儒学德性修养理论体系之中,本体、境界与工夫之间是一种"互文性"的关系。在阳明心学中存在着两种工夫理论,它们体现着阳明心学德性修养论的基本特点。通过对这两种工夫论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阐解本体、境界、工夫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32.
刘光顺 《理论界》2009,(2):116-117
本文主要从王阳明先生对良知的有关界定、看法入手探讨他致良知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并就有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四川、河南、河北、安徽和福建省的调查,分析了教育救助对农村贫困青壮年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运用OLS(普通最小二乘法),还是2SLS(两阶段法),结果都证明了教育救助对农村贫困青壮年的收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农村贫困青壮年自致资本对教育救助效果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他们的先赋资本.  相似文献   
34.
王阳明的心学教育思想以“良知”说为出发点,在良知的基础上构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与“明伦成德”的教学内容,并以“成圣”为最高理想。其独具特色的心学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5.
一个社会走向繁荣,尤如一条河流汹涌向前,是必然要伴随着泥沙和沉渣的泛起的。美术界也是如此。但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清明的声音,尤其是要有更多有艺术自觉、社会良知的艺术家,用自己真正的作品来证明。如此,如南海石农先生所言——通向“罗马”的道路就会更直接一些。  相似文献   
36.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约翰亚伯特大学,25年都在讲授中国历史的李光华教授,他不是成天关在书斋阅读故纸的老者,而是被誉为社会良知、理性化身、精神之邦的学者、加中友好协会及亚太地区传媒中心的主席。 默默耕耘的主席 刚从北大会友的繁忙里脱身出来的李光华老先生,来不及喝上半杯茶,又迎着门铃的响声为记者打开了大门。 首映记者眼帘的李光华,看上去不像位主席。身穿普通的白衣黑裤,霜白的鬓角上架起的那副金丝眼镜后,透出的是智睿和谦恭的神采,没有济世为怀的炫耀,也没有救世主般的慑人气派。只听到他浓浓的粤语普通话“听说你…  相似文献   
37.
《大学》中的格物概念尽管与古代宗教中"德能致物"的说法有其历史渊源关系,却也有重要差异,它已经不是古代宗教中的思想而属于战国时期的认识论的领域。本文从先秦认识论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思想史上众说纷纭的格物概念,并依次分析了格物概念中所包含的接物、感通和度量等不同义项。  相似文献   
38.
关于孙中山与海外洪门的关系,以往人们只是注重“塑造”双方的正面形象,缺少对于两者关系恶化的探讨,即使有所涉及,也是站在维护孙中山形象的立场发言.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奔波海外,加入洪门,四次赴美,结识美洲致公堂大佬,共同筹款.起初收效甚微,直到1911年美洲同盟会集体加入致公堂,成立洪门筹饷局,才迅速打开局面.民国成立,致公堂欲在国内立案组党,遭到孙中山拒绝,二者关系恶化,最终决裂.孙中山与致公堂革命目标一致,得以彼此合作;双方由于利益诉求不同,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39.
“经典”是民族精神文化流淌的坚实“河床”,对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强烈的典范意义.王阳明虽不完全以说经、解经方式展开自己的思想,其思想体系深处却仍然离不开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阳明以“良知”规定了经典诠释的价值和道德向度,并强调学者要“立志用功”、“种德养心”,时时“栽培灌溉”和“修剪繁枝”以扩充良知,造就完美的人格.这种生命成长的隐喻,使存载“圣人之学”的儒家经典充满了时代精神的活力.  相似文献   
40.
牟宗三的良知坎陷是暴力的,又是无力的。一方面,良知坎陷中的道德良知对于政治、经济等有着绝对的威权,能够要求一条"文化→政治→经济"的暴力下贯之路;另一方面,良知坎陷又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为"假定"前提,由之而有"经济→政治→文化"的柔顺上升之路。来自左、右两边的批评,凸显了这两条路线的不同政治哲学内涵。牟宗三本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表现,则佐证了致力于暴力教化的哲学王的无力。正视良知坎陷的暴力与无力两相,有助于理解牟宗三的困境,也有助于看清中国文化的当下境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