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279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30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282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486篇
社会学   109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政务微博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通过分析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与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政务微博的相关建议: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培训机制;提升微博的内容与功能,搭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凸显不同微博的特色,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加强对微博运营商的合作与监管,重视账号安全管理,加强推广宣传,提升政务微博的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992.
当前互联网管理和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耘耕  刘锐  徐颖 《科学发展》2012,(8):65-70,64
随着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原本处于内隐状态的中国社会舆论达到前所未有的外显程度,网络舆论力量日益强大,对我国互联网管理体制和传统的舆论引导带来冲击和挑战。在研判当前我国的网络及网络舆论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网络及网络舆论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当前互联网络管理及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已初步形成"学、产、官"体系,研究范围相对集中、学科背景分布多元。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缺乏成熟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尚未建立起网络舆情研究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网络舆情研究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进一步深化网络舆情研究应立足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重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理解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的倾向性,注意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别,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技术手段建设。  相似文献   
994.
观点     
从“邓玉娇案”的舆情看社会的断裂 《中国青年报》5月22日刊文说,“邓玉娇案”的舆情中,网民将邓玉娇喻为替天行道的“抗暴英雄”,而对被刺死的官员却几乎没有半点同情。这种反差,凸显中国社会两个阶层——以官员为代表的权势阶层和以底层民众为主的弱势阶层——的对立和分裂。  相似文献   
995.
《社科纵横》2019,(6):138-140
高校舆情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两者联系紧密。高校舆情既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公共事务发展,又影响社会网络信息管理。对此,高校需要源头防范,建立舆情工作管控体系、应势而动,掌控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多措并举,及时化解舆情风险,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丰富"养料"。  相似文献   
99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舆情应运而生.网络舆情来源庞杂多样,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进步.新形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加强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辨识,树立他们正确的网络舆情传播观念,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帮助,能够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格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崔小燕  张长立 《学术界》2022,(10):75-84
突发网络舆情回应治理的滞后性、随意性及其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引导失灵风险,回应治理体系的“反功能”风险和回应性过度风险等共同构成了突发网络舆情回应治理的三重风险样态。以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沟通不畅和价值偏好、回应主体和回应行为系统的部分失灵,以及回应治理的“内卷”与形式化的包装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上述诸多问题的风险诱因系统。因此,应选择契合不同风险语境的制度创新模式并提升不同风险的弹性治理效率、构建契合现代网络舆情风险治理需求的网络结构模式并强化多元主体之间的基础信任和合作共识、合理界定常态化业务的回应边界并以技术嵌入模式提升对整个网络舆情风险周期的治理效能,利用相关智慧治理策略完善该领域风险的现代化治理路径,在网络强国进程中探索契合国情的善治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