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4篇
社会学   43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61.
孟祥凯 《快乐青春》2014,(10):24-26
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的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天真烂漫的趣味,喜画枯木怪石。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由于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之后,那时已过而立之年,结果屡试不中,只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8岁都没有受到过父亲的教诲。母亲成了他最早的启蒙老师,母亲程氏出身书香门第,人品、学识都相当好,对儿子的教育也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62.
蒋勋 《社区》2013,(20):35-35
我最喜欢北宋。像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可以进退不失据.是因为他们都有一种对人格的完美要求,他们做官不是为别人而做,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理想,所以他们非常清楚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的分寸。苏东坡不会因为自己被下放了就不做事了,他要做的事情反而更多。  相似文献   
163.
本文认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教坡诗百态新"一首,皆为肯定意义,意谓苏门如果有忠臣,定会如苏东坡一样,在"百态新"方面有更好的创新与发展,而不会独让苏东坡在这方面发挥.  相似文献   
164.
论苏东坡的诗词韵体寓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东坡的诗体寓言独特精美,与其散文寓言珠联璧合并有所超越。它紧密贴近时代及其个人遭际,不断对之进行理性升华,并从而概括出具有高度人生哲见的格言警句,读之令人沉思、顿悟,深得指点迷律之妙。它既机智风趣又严峻凌厉,充满着历史的沉重感和敏锐的现实感,具有高度的社会认知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寓言史上的瑰宝  相似文献   
165.
在中国,竹子上刻字、岩洞里题字、城墙上留字,自是文人雅士的习惯。古代文人写诗,题目常常爱写成“题×××壁”“题×××庙”:“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苏东坡刻在庐山西林壁上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王安石刻住朋友湖阴先生房子的墙壁上的。  相似文献   
166.
《中国社会导刊》2012,(26):60-60
我国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年逾花甲仍然精力旺盛,其原因之一是坚持按摩脚心。脚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经常按摩此穴有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的作用。老年人常按摩脚心,还能防止腿脚麻木、行动无力、脚心凉冷等现象。  相似文献   
167.
智对动物联     
李枫 《可乐》2010,(7):40-41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朋友聚会,言谈之间,他对宰相王安石的新法有所抨击。一次,苏东坡回京办事,王安石请他到后花园,说:“东坡兄,今天我们不谈政事,专谈楹联好吗?”苏东坡微微一笑,说:“请王大人赐教。”  相似文献   
168.
苏东坡女性词不仅数量多,且风格多样,既有符合传统词之审美特质的闺情词,又有融主体意识与女性题材为一体的见意词、衬染词等。苏东坡后两类词所抒发的主体情志,所创造的清新高远之词境,是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新的审美倾向,在词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对宋代词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9.
《社区》2010,(5):9-9
我前段时间爬了庐山——带着30年来对苏东坡及其作品的理解,寻着他的足迹,我用心去看、去听庐山。置身其中,我对苏东坡有了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原来他的作品中蕴藏禅悟!比如我们都熟知的他写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前我只会告诉我的学生.苏东坡从不同的角度看了这座山;但其实,苏东坡还从不同的高度观摩了这座山。  相似文献   
170.
郭茜 《兰州学刊》2008,(11):198-200
“春梦婆”故事是中国文人喜闻乐道的一个话题,从北宋到明清,“春梦婆”故事一再被记述、创作。这个故事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况味既与传统的“人生如梦”思想一脉相承,又与宋代形成的士大夫文化紧密相关。“春梦婆”故事点破了封建文人无法逃循的命运归宿,同时,在它形成、流传、变迁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佛、道二教的因素,具有复杂、深厚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