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6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71.
2007年11月13日,刘兆伟教授从教44周年座谈会在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会议室隆重举行。全校70余名师生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272.
张全新教授,系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他以十多卷约三百万字的专著,提出并系统展开阐述了一个庞大的塑造论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73.
文学院前身为中文系,创建于1951年,著名文学家吴伯箫曾在此任教。2003年4月,正式更名为文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良好的办学传统,为国家培养、输送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4万多人。仅新时期以来,就培养了以著名学者孙郁、赵敏俐、郑国民为代表的一批文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以辽宁省实验中学常务副校长、特级教师刘朝忠和东北育才中学校长高琛等为代表的优秀基础教育人才,为辽宁省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74.
佚名 《老友》2008,(9):31-31
蒋显经,这位1945年出生,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吉水中学高级教师,不管是在任教高中语文的20年里,还是在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13年里,也不管是在退休以后的岁月中,他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从未停止,在教苑这片沃土上洒下了他一滴滴辛勤的汗水,同时也结出了一串串丰硕  相似文献   
275.
辽宁省妇女理论研究基地是辽宁省妇女理论研究会2006年5月在沈阳师范大学设立的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平台。基地主任由教师专业发展学院院长郭黎岩教授担任,副主任由郭洪渊、马桂新、张淑华担任;基地下设办公室、规划部、宣传部、培训部,基地办公室设在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相似文献   
276.
管理学院前身为政治教育系,始建于1953年,是沈阳师范大学创办最早的院系之一。1993年6月更名为政治法律系,1995年9月改称政治经济系,2003年4月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年12月,学校进行学科整合,由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学科、社会学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学院组建了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277.
教育教学研究是师范大学重要的科研内容,但教育教学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这两块区别较大,使得学报特色不突出.如果不尽快解决师范大学学报发展遭遇的这一瓶颈问题,学报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有关部门应给予学术期刊以政策上的扶持,给予期刊社一定的出版自主权.考察国际先进的学术期刊,可以感受到我国学术期刊编辑素质与国际先进期刊的明显差距.学术期刊是作者思想和编辑思想结合的产物,应使编辑从不熟悉的领域和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编辑的学术品位,重视编辑策划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78.
该著为美国籍学者张孙康怡(Kang—i Sun Chang)所作,由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赵鑫虎翻译。对后唐到北宋这一期间中国“词”的诗体演变进行了详尽论述,这为那些对中国古代诗学有兴趣的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该著约有十几万字,本刊从2004年第6期开始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27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中国的发展一点不为过,这种发展不是局部的、表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对四川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包括1997年直辖前的重庆)而言,此三十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不仅有量的放大,更有质的飞跃.这种发展,这种跨越,难以在一篇短文中详述,下面,仅从四个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感受.  相似文献   
280.
谢光前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人类文明是随着理解的开始而呈现光亮的。对“理解”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过程。人们首先在经验意义上开始对“理解”进行解构的。真正着眼于从认识论角度厘定“理解”并把它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把握的是狄尔泰,他把理解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海德格尔则把“理解”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加以重视,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伽达默尔那里,“理解”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视界融合”。而在当代,复杂性、不确定性挑战人类的理解,意义的失落、语言的无奈、箱格化知识的藩篱、习俗惯性的怠情等都构成理解的障碍,理解受到各种“噪音”的纷扰而导致不理解现象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