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49篇
社会学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马军 《社区》2012,(8):5-5
清代乾隆、嘉庆年问.山西太原出了个著名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么管他。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从法语的读音规则、动词变住、语法框架、诵读美文、听力和口语五个方面简单陈述学习法语的心得与经验.  相似文献   
6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4.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09,(6):6-7
端午节,如果你来到铁岭市银州区第十六小学,就会看到—个充满诗风书韵的节日。每逢五月初五的“端午诗韵”活动,全校师生就激情诵读先贤的经典诗文,以此纪念爱国诗人。孩子们陶醉其中,共同感受魅力端午。这是该校“魅力中国节”系列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65.
3年前,当诵读《三字经》、《弟子归》等活动在南京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出现时,社会争议骤起。有相当一部分反对者认为,读诵“四书五经”,与现代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强调培养探究和创造的精神相违背,是一次“百害无一利”的教育复古。 然而,3年后,这些开展诵读活动的学校在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语文应用能力之余,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他们的学生谦逊有礼、奋发好学,对道德是非的认知程度也远超过了同龄孩子。因此,有专家认为,诵读古文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无形的熏陶,在当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真切感受古诗文之美,领略古诗文艺术,进而受其思想的影响?初中教学中,研究古诗文教学、探究适当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7.
经典诵读本土化是在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今天,在教育上的一种延伸,是优化“知行结合”教育策略的一种有 效途径和方式,是提高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经典诵读本土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热爱家乡,还可以对经典充满兴趣。 如何建立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是我们这篇文章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8.
历来对"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解释,往往强调了赋的讽谏功能,但忽略了赋在形式上的声调节奏。诗与赋其实都是通过悦耳的形式来陈述讽谏之义的,这才是"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全面涵义。汉赋依然重诵读,但同时受到稗官小说等口头伎艺的影响,逐渐散失了讽谏的功用,从而产生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分别。  相似文献   
69.
陈文斌 《决策探索》2009,(18):72-72
在课改的大形势下,诵读文本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读书,是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又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渐渐学到读书的方法。我本人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  相似文献   
70.
经典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 MOOC 的特点,将其融入中华经典的课堂教学,从高校经典诵读课程的目标出发,探究高校经典诵读课程实施途径与考核评价。以期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诵读课程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