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63.
刘艳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3-114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64.
65.
3年前,当诵读《三字经》、《弟子归》等活动在南京的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出现时,社会争议骤起。有相当一部分反对者认为,读诵“四书五经”,与现代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强调培养探究和创造的精神相违背,是一次“百害无一利”的教育复古。
然而,3年后,这些开展诵读活动的学校在锻炼了学生思维和语文应用能力之余,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他们的学生谦逊有礼、奋发好学,对道德是非的认知程度也远超过了同龄孩子。因此,有专家认为,诵读古文对青少年道德品质无形的熏陶,在当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6.
肖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79-180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初中生来说,如何真切感受古诗文之美,领略古诗文艺术,进而受其思想的影响?初中教学中,研究古诗文教学、探究适当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7.
经典诵读本土化是在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的今天,在教育上的一种延伸,是优化“知行结合”教育策略的一种有
效途径和方式,是提高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经典诵读本土化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热爱家乡,还可以对经典充满兴趣。
如何建立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是我们这篇文章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8.
马燕鑫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44-47
历来对"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解释,往往强调了赋的讽谏功能,但忽略了赋在形式上的声调节奏。诗与赋其实都是通过悦耳的形式来陈述讽谏之义的,这才是"赋者古诗之流"一语的全面涵义。汉赋依然重诵读,但同时受到稗官小说等口头伎艺的影响,逐渐散失了讽谏的功用,从而产生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分别。 相似文献
69.
在课改的大形势下,诵读文本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读书,是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学生在大量广泛的阅读中,在书声琅琅的诵读中,逐步增加语文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又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渐渐学到读书的方法。我本人非常同意这样的说法。 相似文献
70.
刘恋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54-159
经典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实施中华经典诵读课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结合 MOOC 的特点,将其融入中华经典的课堂教学,从高校经典诵读课程的目标出发,探究高校经典诵读课程实施途径与考核评价。以期培养学生学习经典诵读课程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