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海浪涛涛, 帷幕展开, 眺望海峡,诵读家书遥寄思念.2016年1月12日, 在东南沿海巡演的最后一站福州,伴随着以两岸一家亲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话剧《台北新娘》剧末饱含深情、优美舒缓的主题曲《母亲的缝连》,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相似文献   
82.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的发展、创新型社会人才的需求及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导致古代文学学科正在被迅速边缘化,尝试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是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古代文学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授课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科学地综合运用讲授法、研讨法、诵读法及形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教学,会有助于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3.
众所周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语言学习中有巨大的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可以使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互贯通,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为改变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通过强化诵读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减少落后面,我们于2016年5月起到2018年05月进行"诵读"在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中的运用效果的探究教学。  相似文献   
84.
少数民族预科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少数民族预科教学能否完成民族教学的特殊任务至关重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教学目标的递进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改革;教学评价的紧迫跟进。  相似文献   
85.
汉语的辨义基础是“形—义关系”,因而字形状物是汉语的意义生产、表述的突出特征。汉语文学能够在字形的展示中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感性生命经验,同时字形状物也造成了汉语文学超验意义和诵读意义的不足,所以,汉语文学力图把“意境”和“音韵”注入感物、咏物之中。在技术物品代码主宰人类的理解和交流的现代文化中,汉语字形状物的文学性特点对于恢复人对物质世界的感性生命经验具有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86.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语文教学观强调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两种理念均涉及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87.
学生课堂阅读的良好习惯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而且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学生天生固有的,而是语文老师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88.
《通典》所载之"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之"试读",历来争议不断。清人徐松、今人傅璇琮、徐晓峰等认为"试读"经史即"试策"经史;陈飞另立新说,主张"试读"类同于"帖读"或"读帖"。实则"试读"经史目的是考察举子以"离经"断句为基础的诵读。"试读"试项的设置,不仅与治经读史的传统方法有关,同时也是蹈袭前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结果。将其视为"试策"经史或"帖读"经史,实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89.
文章阐述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中华经典诵读"课程进入通识教育的实际方式:原著阅读与讨论探究相结合;作品欣赏与网络课程相结合;教改探讨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以期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科学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90.
在中国,诵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很早就受到重视,文学诵读风气的浓厚与经学隆盛、科举发达关系密切。晚清以降,随着经学告退、科举废除、白话文盛行,重视诵读的传统失去了依赖;而今的学科增多、文化多元、学术务虚更进一步促使诵读走向衰落。如今,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日渐生疏,这与诵读受重视的程度下降是有关联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涉及写作与研究水平的下降及思想文化上的隔膜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