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2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3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3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经典诵读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经典诵读的内涵、强化经典诵读教育功能的目标统摄下,可以适当融入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以大同古今诗赋为例,论证优秀地方文化资源与经典诵读的融合,以及在地方文化传承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
容兴兰 《生存》2020,(9):0070-0070
诵读积累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语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不断积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积累就是不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和读写技能的过程。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语文积累是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的需要,更是语文创造力形成的前提。笔者从教学实际入手,在汲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意在探究式语文教学中诵读积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3.
杜文燕 《生存》2020,(11):0065-0066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古诗词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对古典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因此,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还应创新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词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4.
在中国,历代贤哲都十分注重诵读,从孔子到朱子,无一例外。尤其对童蒙的教育更是把诵读训练放在了首位。古代童蒙诵读教育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渊源,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训练方式都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95.
蒋朝阳 《决策探索》2013,(22):44-44
两干多年前的孔夫子十分推崇诗教,创立了诗教的内容和方法,还对诗教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之后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热衷于诗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  相似文献   
96.
学习文言文有什么诀窍呢?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诵读、理解、背诵,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97.
经典诵读与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弟子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典诵读能够培养儿童孝敬父母,关爱周围的人乃至关心整个民族群体的品质,有了这种品质,儿童对大家事、国家事就会富有责任心。创新精神是一种以责任心为前提的不断发明不断创造的精神。儿童有了责任心才能深刻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也才能承担起服务社会的重责大任。  相似文献   
98.
读书,本是中学生的天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读、写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诵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反复诵读课文,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引起内心的共鸣。因此,诵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诵读、精读不仅能使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掌握规律,提高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似文献   
99.
关于中学语文诵读教学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是诵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中学,学生对诵读的喜好程度、数量和质量以及老师诵读教学的运用都呈下降趋势,可以说诵读教学从观念到认识,从方法到过程,都存在很大偏误,而且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0.
诵读对于英语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本文在阐述诵读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诵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