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0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273篇
劳动科学   49篇
民族学   164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202篇
丛书文集   786篇
理论方法论   220篇
综合类   1567篇
社会学   309篇
统计学   17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相对贫困与治理的长效机制:从理论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2.
中国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贫困户生计能力提升不足"倾向源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与现代贫困观念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参与"则为解决冲突提供了一种可能。2020年后,面对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结构,"参与式"反贫困理念能够通过社会参与链接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现代贫困观念,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充分体现贫困者的参与性,形成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个体或家庭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使其摆脱困境、规避陷入贫困的风险,进而形成权利-义务相平衡、对城市和农村具有包容性、常态化、可持续的贫困治理策略,使全体社会成员实现不虞匮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3.
目前中国城乡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特征非常明显,消除城乡二元差异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针对三峡库区的具体情况,从农村贫困恶性循环入手,揭示库区城乡经济二元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回顾西方福利依赖研究脉络,聚焦福利依赖的生成机制,发现关于福利依赖已形成了贫困文化、福利制度和风险社会三条研究脉络,各研究脉络下学者对福利依赖的归因迥异,不同时代背景下福利制度的演化引发了研究范式的变迁,这也为讨论中国可能面临的“福利依赖”问题提供了全景式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5.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进行理论积淀、历史反思、时代审视和实践总结的结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具有坚实的历史依据和客观的实际需要,是在承继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科学理论、承袭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反贫困思想、汲取中华优秀文明蕴含的济贫智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性扶贫思想,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高效的执行体系。这一思想包含扶贫目标、扶贫管理体制、扶贫关键策略、扶贫路径以及处理相对贫困扶贫机制方法五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理论体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为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36.
137.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9):121-128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逐步显化。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数据,在测算收入贫困的基础上,采用AF方法测算了农村老人的客观多维贫困指数(MPI-I)和包括主观福利的多维贫困指数(MPI-II),涉及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主观福利5个维度。研究发现,MPI-II测量的主、客观多维贫困发生率最高且主观福利贡献最大;MPI-I测量的客观多维贫困次之,收入贫困发生率最低。进一步,对收入贫困和多维贫困样本进行交叉识别,收入贫困的农村老人中有96%同时陷入多维贫困,多维贫困样本中一半以上为非收入贫困。这说明虽然收入始终是农村老人多维贫困识别的重要因素,但以主观福利为代表的非收入因素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8.
邢小强  周平录  张竹  汤新慧 《管理世界》2019,35(12):116-136
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载体的变化和BOP人群信息不平等的实际出发,基于数字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及其互动视角,探讨互联网平台公司通过提升BOP人群在信息生产与消费中的角色与地位,从而促进包容性市场构建的特征与机制。通过对中国互联网短视频行业两家头部公司的案例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出与BOP相关的数字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构念维度与主要特征,建立起数字技术与BOP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推动包容性市场建设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平台公司主要通过数字内容技术与数字联接技术来支持BOP人群进行内容生产与消费的价值主张,进而通过BOP内容生产者赋能、"智能+人工"内容推荐、BOP社交网络拓展与共享式价值获取等其他创新策略与手段,使得BOP人群平等参与内容价值的创造与分享。在此过程中,BOP当地资源信息被广泛传播、市场价值被激活,BOP人员自身的市场意识与市场化能力得到提升,推动了包容性市场构建。本文深化了数字经济环境下的包容性创新研究,也对BOP创业、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信息贫困治理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9.
140.
扶志是对精神贫困的全方位治理,包括提升贫困人群思想道德水平、重塑贫困人群思维方式、改善贫困人群生活模式、在贫困社会中传播先进文化的实践。扶志活动有主导性、协同性、动态性、长期性的基本特征。社会客观要求与扶志对象精神文明状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扶志过程的基本矛盾,有其具体矛盾的表现。精准识别精神贫困、拓宽自然和社会生活空间、采用协同参与的方式,是扶志实践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