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55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4291篇
劳动科学   242篇
民族学   519篇
人才学   442篇
人口学   194篇
丛书文集   2549篇
理论方法论   434篇
综合类   3693篇
社会学   1101篇
统计学   23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1038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932篇
  2011年   1322篇
  2010年   1351篇
  2009年   1230篇
  2008年   1421篇
  2007年   944篇
  2006年   808篇
  2005年   854篇
  2004年   607篇
  2003年   581篇
  2002年   760篇
  2001年   722篇
  2000年   662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01.
102.
罗佐清 《职业时空》2008,4(9):94-94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侧重于职业技术学习的教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呼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小康社会生活的广大老百姓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富有生命力的新增长点,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的大潮中,探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3.
104.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四川是西部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市场大省,省内各地资源禀赋、历史基础、区位条件、政策取向等种种因素的差异十分明显,这使得各地的发展基础、水平和重点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以不平衡发展思想为主,在不同时期,根据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政策措施,确立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重点,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机制、激励机制和传导机制,推动了整个四川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5.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十分独特的.如果按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它呈现U字型,先下降后上升,先衰落后崛起,至1820年前后由世界的1/3高峰迅速下降,1950年前后达到最低点,仅占不足世界的1/20;从1978年前后开始持续性上升,到目前达到世界的15%,有可能在2030年超过世界总量的1/5以上.追求世界经济强国是中国仁人志士所共同追求的中国之梦.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中国要用"五十年"(指2006年)、六十年(指2016年)实现追赶美国的"中国梦".中国将在不久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毛泽东的中国之梦真的会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06.
“人类的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这是一位英国思想家发自内心的感佩之语。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回望历史,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五年,最是风云激荡,让人心潮起伏……  相似文献   
107.
朱昭霖 《决策探索》2008,(10):60-6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经济全局的发展,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08.
109.
花垣名镇     
花宣 《民族论坛》2003,(4):34-37
  相似文献   
110.
陈烽 《社会学》2008,(3):1-4
三十年来,中国的发展观发生了两次较大的转变:第一次是改革初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第二次是近些年来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到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转变。“科学发展观”要求从中国国情和世情的实际出发,强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环境的可承载力,突出发展的适度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的同时,更将其视为服务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并不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