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7篇
  免费   70篇
管理学   1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06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323篇
理论方法论   45篇
综合类   526篇
社会学   26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缘边疆资源,也拥有悠久的边疆经营史.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特纳“边疆假说”理论(“社会进化论”、“非均衡性发展论”、“环境适应论”、“美国例外论”等),对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有一定的启示.特纳认为“边疆”是美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化的核心动力,并最终推动了整个美国的文明进步.事实上,边疆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边疆的拓殖、经营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当今世界跨国民族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往往受主体民族与母族文化的影响;对于跨国民族的发展需要始终关注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否促进所在国与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其二,是否影响所在国和客位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同源跨国民族形成的原因是历史的变迁。当前,中亚与我国西北边疆跨国民族问题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民族主义的泛滥,成为影响主位国和客位国社会稳定乃至边疆安全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3.
屯垦戍边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积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和修齐治平、扬名身后等观念与屯垦戍边思想一脉相承。自西汉以来,屯垦戍边思想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屯田戍边的重要推动力,也由此成为了稳定边疆、保家卫国的千古之策。  相似文献   
24.
《边政公论》系20世纪40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的代表刊物,刊发了大量关于边疆研究方面的论著。一些学者通过借鉴西方的学科理论,并结合中国边疆社会实际,展开了对中国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讨。这些边疆研究方法与理论的讨论,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色彩,以及当时边疆认识、民族观念方面的局限性,但均是基于当时的客观事实的认真考察。诸多见解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这对于今天构建当代中国边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5.
清晰边界和有效边治是民族国家边政的重要内容.中国疆域广泛,尽管古代帝国绝大多数统治者常以“华夏文明至上”耀居,在“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弱边治意识主导下,遥远边陲不时也被施授“犒赏”周边方国.但清晰化边疆却始终是古代帝国或者说历代政权统治者的重要意志.为了更为恒定地保有和富裕边疆民族,中国历代政权统治者都结合边疆事实设计并轻重有别的施行边疆政策制度,有序化治理边地,充分培养和巩固边疆民族的国家意识.然而,边疆制度源起并服务于地方边地事实,地方边疆的发展更变对边疆政策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曾经的有效制度急需在经验总结和检讨中修正,进而设计创造出契合民族国家以及地方边民多重利益主体需求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6.
圣地移植是西藏历史地名“一名多地”特点的重要形成原因? 它不仅是藏族文化发展史的动态反映?更 为我们研究西藏早期历史上的象雄与吐蕃关系、吐蕃王统世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概而言之?两个“ 魏摩隆 仁”?凸显出西亚、中亚、西北印度文化对以象雄苯教为代表的西藏早期本土文明的影响?两座“苯日” 不但标志 着源自西藏阿里冈底斯神山的象雄苯教在工布地区的传播?也暗示了早在雅隆王朝(吐蕃王朝的前身)正式成 立之前?象雄就已武力征服藏东南的娘波、工布、塔波三小邦?两座“拉日江妥”?揭示了雅隆- 吐蕃王朝的政治 中心由工布向山南雅隆河谷迁徙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27.
邓杰 《民族学刊》2010,1(2):42-52,161-162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在四川西康民族地区开展的一系列事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康边疆的建设和发展。小学的兴建,改善了川康边民的教育环境,促进了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医院的开办,使边民首次接触了西医,促进了西医业在该地的兴起;农场的创建,扩展了该地农牧业的饲养范围,为川康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生计干事,更新了边民的农耕观念。同时,边疆服务运动在边民的信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上措施在客观上积极促进了川康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28.
“边疆”的本质属性涉及人口及其密度,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从“边疆”的人类社会属性上讲,社会安全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则是衡量边疆特性的基本维度.根据边疆社会属性的两大维度——安全与发展程度的高低,通过2×2矩阵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纯粹型、控制型、相对型和中心型.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边疆治理的基本路径:安全优先模式、发展导向模式、“钟摆”模式和安全发展并重模式.  相似文献   
29.
周竞红 《民族研究》2006,8(4):11-19
学界对中国国民党边疆民族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些近代民族主义的研究也常常涉及这一问题,但是专门以国民党前身组织和其执掌全国政权之前的边疆民族观为考察对象,并梳理其边疆民族观演变过程的成果尚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这一问题。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及其政党边疆民族观的走向,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国家的转型,特别是其最终抛弃汉族主义,提出民族团结、平等思想,坚持大中华民族新主义,对唤醒各民族意识和各民族共同推动国家转型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0.
自历史而观,民国改土归流问题研究学者的边疆治理建议,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思想的具体表达。民初边患背景下,学者们提出改土归流、驻兵开发等边疆治理对策,强调更多的是国家统一与边疆各民族相融一体;抗战时期挽救民族危机背景下,边地经济、文化发展等治理建议则在深化民族平等团结融合,在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过程中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他们在不同时段所表达的边疆治理思想或各有侧重,但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