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为纪念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E.Levinas,1906-1996)百年诞辰而作。本文试图从勒维纳斯与希腊哲学及希伯来(hebreu)圣经传统的关系出发,指出勒维纳斯的“他者”思想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厚重力量,都来自于他对传统遗产的独特思考和继承。他的最初思考,针对的是西方哲学不容置疑的“存在”理论,他希望哲学走出存在去看彼处,走一条要导引“实存到实存者、实存者到他者”的道路。也就是脱离存在发现“相异性”。而只有从相异性的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这是希伯来思想的核心所在,而其中心则是伦理学。而这正是希腊哲学往往忘记的。勒维纳斯思想中表现了一种犹太教和哲学之间的张力,目的是要展示一种追求无限的启示的思想,用对他者的绝对责任,对存在的正义的要求,与哲学和基督教多少世纪以来都未能阻止的罪恶抗衡。这就是勒维纳斯的“圣洁性”的哲学。  相似文献   
72.
"逃避主义"是美国文学中最典型的主题之一。在美国二战后文学中,"逃避主义"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该论文以美国二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品——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和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为例,分析"逃避主义"主题在二战后文学作品中新的表现形式和在不同文本中的异同点,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现实。  相似文献   
73.
“迷惘的一代”是一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流派中的成员经历过战争的创伤,渴望寻求理想生活,他 们对美国的社会现实感到焦虑,选择了逃回欧洲去,在此过程中经受历练,获得对艺术和生命的真知。卡伦.霍尼在精神分析 方面的研究恰好科学地说明了这一过程。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在诠释“迷惘的一代”这段经历时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4.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其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由于受到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刺激而造成了心理不健康,从而产生了一种下意识的、潜在的逃避学习动机,致使学科成绩下降,从而厌学。其原因主要有: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惩罚学生方法过激,严重损伤学生自尊心或造成学生沉重精神负担;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明显表现出人品不正派等;由于家长的权力和意志。如果教师了解这一现象,就可以改变某些变量,减少学生心理异常的发生,扭转厌学心理。  相似文献   
75.
农民生育行为中的制度化逃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 ,在农民的生育行为中一直存在着制度化逃避现象。它虽然在表面上并没有违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而实际上为国家实现人口目标设置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现象的蔓延可能会造成传统生育观念的回归。农民生育的制度化逃避 ,实质上是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实现农民传统的生育观念之间的一条最佳的变通途径。文章从经济、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农民生育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才能使它最终趋向式微。  相似文献   
76.
从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逃避“唯我论”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历史地论述了西方哲学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胡塞尔等人的主体主义哲学逃避“唯我论”的努力,认为笛卡尔和贝克莱走的是外在超越的路子,而胡塞尔与康德走的是一条在自我之内超越自我的内在超越之路:即在自我意识领域里对经验主义和心理主义进行批判,在主观性中建构普遍必然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7.
科室里面一堆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有一位很可爱,但是有点老年痴呆,不停问其他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啊?”她儿子一边看报纸一边头也不抬地答曰:“医院.”老人说:“哦,吊完这瓶水我要回家了.”过了5分钟,再问,过了再问再问再问.我看着她两鬓斑白的儿子坐在阳光里耐心地一遍遍回复,因为不回答老人就会心慌害怕,辗转不安.  相似文献   
78.
室女守贞,是指那些或者为死去的未婚夫守贞,或者为孝养父母弟妹而终身不嫁,因此获得旌表的未婚女性。在明清时期,人们常把这样的女性称为贞女。清代室女守贞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为未婚夫守节、赡养父母外,对于其中的很多人来说,促成她们积极选择守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婚姻本身:一方面,女性认为从一而终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女性对于婚姻的失望,宁愿逃避现实婚姻,也是促使她们成为贞女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9.
“仕与隐”观念的冲突,是传统士人心态中的一个矛盾。但在历史上隐逸难以成为主流。元代士人在人生观念上有很大变异,蔑视功名,否定仕途,表现出对传统的背离。这种变异,产生于元代异常的社会环境。虽然它还不具备否定封建社会的高度,但表现出自我的觉醒。元人归隐意识的内核为自保及自尊需求,尽管表现得夸张直露,但从其本质论,并未超出历代归隐意识的藩篱。  相似文献   
80.
社工B问:我是一名驻校服务的社工。校内有一些青少年以到社工站寻求社工辅导为借口,逃避学校规定的午休行为,我应该怎样处理呢?这些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班主任关系处理得不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