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1.
12.
JI Yong-hai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满语和鄂伦春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但由于分化的年代久远,两种语言的类型已经有了差异,满语从粘着语逐渐走向分析语,而鄂伦春语仍然是典型的粘着语。由粘着语到分析语,是语言进化的表现,是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建有一个蒙古族自治县一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69个民族乡镇,680个民族村。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其中满、蒙古、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这种杂散居的特点,使全省少数民族的双语 相似文献
14.
柔弱的是杜鹃花,晶莹剔透。坚硬的是火山岩,突兀嶙峋。这两种本不相干的事物却奇迹般地叠合在一起,成为一道风景,一处奇观。这就是大兴安岭上最美丽的一处风景,达尔滨湖和散生在这里的数以亿计的杜鹃。每年5月来临,达尔滨湖的兴安杜鹃漫山遍野,绿叶、红花、石海、白桦多种色彩构成了鄂伦春奇特的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是一个宽泛的部落族群,与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历史关联紧密,其族称体现了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比如,与鄂温克、达斡尔两族合称为“索伦部”。“鄂伦春”族称最早见于清朝的历史文献中。崇德五年(1640),《清圣祖实录》中出现了“俄尔吞”一词,此即“鄂伦春”。关于鄂伦春族古老部落的名称主要有“玛涅依尔”“毕拉尔”“满珲”“奇乐尔”“山丹”等。关于鄂伦春人的族源,有“室韦”说、“肃慎”说、“鲜卑”说、“肃慎系靺鞨”说、“通古斯”说、“丁零”说、“综合说”,等等。 相似文献
16.
李晶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14-215
鄂伦春人民独特的森林生活方式——以游牧、狩猎、捕鱼、采集、农耕为生,而且森林文化塑造了鄂伦春别具一格的民族个性和特有的音乐艺术内涵。鄂伦春民歌神曲充分展现了地方特色性,蕴含着鄂伦春人民的生活特征、思想感情、生活习惯等方面,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状况的真实写照。同时鄂伦春民歌神曲的内容也表现了大自然给予鄂伦春人民的幸福生活与对未来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从节拍节奏上看,赞达仁可分为两大体裁类型:一类是山歌类型赞达仁,一类是小调类型赞达仁.赞达仁是经过劳动人民千锤百练的,它的形式结构虽然简单,然而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研究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为研究鄂伦春族民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鄂伦春族是一个典型的狩猎民族,狩猎不仅是鄂伦春族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笔者在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收集各方意见,做出一定整理,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意图促进更有利于鄂伦春文化自觉自强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从远古走到今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舞蹈艺术一直在民族发展的进程中成长和完善。他们的民族舞蹈大多是狩猎题材的自娱自乐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语汇以模仿动物、鸟类、狩猎和采集活动为主,比如鄂伦春民族的《黑熊搏斗舞》、鄂温克民族的《罕日切舞》、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等等。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摹拟性特征,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的手段和方法去抒发舞者的感情,质朴无华、简洁自然,是对游猎生活的最直接展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