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3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程小江     
《徽州社会科学》2005,(2):59-59
程小江,农工民主党党员,黄山市政协委员,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的第一届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分配到省重点中学——歙县中学任教。程小江出身于教育世家,从小就不断聆听前辈的教诲,耳濡目染,尤其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熏陶,促使他热爱教育,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在歙县中学任教期间,他就摸索出一条生活实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重视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冷蓝 《人生与伴侣》2009,(11):13-13
她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才刚刚小学毕业,没有考入重点中学,有人见了他便嬉笑说:你姐姐当初读的可是最好的初中,你念的这所,她看都看不上眼呢。他也不争辩,白人家一眼,便用力地甩一下书包,嗖一下跨上自行车走人。那车也是破旧的,他几次央求家人换辆新的,可是无用,父母总会冷冷丢给他一句:你姐姐当初还没车可骑呢,不照样进了最好的中学,且年年考试第一?他不再言语,只拿起气管,哼哧哼哧地给车打气,  相似文献   
13.
潼南中学是重庆直辖市首批重点中学。原名鉴亭书院,始创于清道光13年(1833年)。1982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确立童南中学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潼南中学为重庆直辖市首批重点中  相似文献   
14.
老师姓沈     
麦家 《中外书摘》2009,(3):59-60
曾经有个很出名的刊物,叫《富春江画报》。我的少年就是在富春江边度过的,县名叫富阳,是杭州的一个卫星城。富阳有所很好的中学,即富阳一中,都说进了这中学,等于就进了大学,每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我初中时成绩一般,没考上一中,上的是三中,时间是1978年。当时“文革”刚结束,像这种非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非常弱,老的失散了,新的还补不上。  相似文献   
15.
《决策导刊》2005,(1):44-44
重庆市渝北中学(原江二中、江北县中学)是重庆市重点中学、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首批高中联招学校,由重庆十人历史文化名人、红岩英烈王朴同志于1946年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农村工作的据点而创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相似文献   
16.
正一辛氏父子二人同在F大学中文系,父亲辛建业是二级教授、长城学者,儿子辛超则拜在古典文学专业的祝农仁门下读博士。在辛教授不辞辛苦的打点下,辛公子可谓"一路顺风",进重点中学,考上作为全国985重点高校的F大学,并顺利拿到学士、硕士学位,只等通过博士论文答辩,高校教职的第一块敲门砖就稳稳在手了。  相似文献   
17.
《南方论刊》2008,(9):F0004-F0004
茂名市第一中学创办于1959年,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1959—1989年;起步发展,培养出十名少年大学生,并被省政府批准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90-1999年,稳步发展,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成为广东省第一所整体搬迁的重点中学,涌现了一名省高考总分状元:2000年至今,快速发展,成为全省第一个教学班达60个的省重点高中,涌现了全省高考总分状元4人次、单科状元6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武汉六中劳技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实践,谈城市重点中学劳技教育的特色——劳技教育的方向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2月,清华大学组织的全国26所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上,重庆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的精彩演讲博得阵阵掌声。他指出:一所学校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不是看它的硬件设施和经济背景,也不是看它现在在社会上有多大的影响力,而是看  相似文献   
20.
吴晓刚 《社会》2016,36(3):1-31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之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本文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