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97篇
劳动科学   31篇
民族学   321篇
人才学   59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306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951篇
社会学   216篇
统计学   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183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91.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意味隽永的丛林小说。它丰富的内涵引起了文学批评家们的极大兴趣,使之成为现代文学作品中倍受关注的作品之一。一个世纪以来,文学批评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这部作品,提供了从多个角度理解这部小说的视角。因此用鲜为人涉及的原型批评法来解读这部小说,通过对原型所组成的深层结构的阐释去发掘该作品的深层含意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92.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州市浮山歌节"是广西歌圩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相关传说和对歌仪式反映了当地民众对族群内部和族际之间人际关系的思考,是地方族群对村落社区秩序理解与建构的隐喻。当地政府介入歌节是出于社区文化建构与施政理念宣传的需要,有助于提升节庆品质和影响力。民间节庆对地方社区秩序建构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适度的国家在场是保护民间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卓有成效的措施与策略。  相似文献   
893.
灾祸、病疫和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疾苦,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的"通过"仪式,源于彝族日常生活独特的神灵观和祖灵崇拜,寄托着彝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信仰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迁徙和文化流变中,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仍保持古朴深厚和人性化的文化传承,调适和维系着彝区社会秩序,强化着族群自我认同,不断满足着彝人的精神需求,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记忆而被凉山彝人视之为极富生命力和神圣性的独特文化叙事和活态信仰传承。本文以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彝族丧葬仪式、禁忌文化、文化意蕴等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凉山彝族丰富而深邃生命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合理性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894.
[提要]云南藏区盛大而隆重的传统婚礼仪式蕴含着悠久的藏族传统文化和特有的宗教信仰,它具备一套丰富而细腻的表征符号体系,成为了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载体。仪式过程中多层次的“过渡礼仪”实现了新人身份的转化,为新人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本文以香格里拉市布伦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解读布伦村传统婚礼仪式中的象征意涵并分析特定场域内新人身份的文化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95.
水西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人原始宗教观念和祖先崇拜心性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水西彝族丧葬仪式的坛班构成、法器制作、丧仪程式等的民族志记录,深层次探析丧葬仪式的文化内涵和水西彝族人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896.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澜沧县各民族拜年仪式被激发出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与时俱进圈层化迭代“共生”为各民族共同的给政府拜年与各民族互相拜年的公共节庆活动,生动诠释着一个“千年跨越”,鲜活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从“知寨不知国”到“一心向党、团结到底”的历史性转变。追根溯源,拜年仪式的现代转化,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双重进路的产物,印刻了“国民身份建设”与“民族团结建设”双重进路在西南边疆的实践过程,彰显了“国家在场”的深刻内涵。而中华民族的建设实践又不断推动着各民族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认同转换与重构。正是“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的共同推动下,实现现代性转化的拜年仪式,被赋予丰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897.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898.
古代乞巧习俗是一种被信众圣化的习俗,其目的主要是祈祷神灵显圣。在乞巧习俗中,织女是集权、巧、善三位于一体的女神;乞巧习俗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多彩的仪式类型;在历史时空中,乞巧习俗产生了一种整体效应,构建了中国古代巧文化的多样化存在。口头文学、仪式、诗文、绘画等文化事项的互动,强化了乞巧习俗在历史时空中的稳定传承。  相似文献   
89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现代性因素似乎已悄无声息地渗入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婚礼仪式也出现了一些明显异于传统的变化.主家不再事无巨细、全权操劳,而是雇请专业化的婚庆公司布置场地和新房,请专门的"知客"担当主持人;宾客们的礼也由实物变成了现金红包;婚礼现场的"猫步舞曲"更是散发着十足的现代化娱乐气息.从吉登斯的现代性动力机制来看,时空的延伸和分离,使得主家"脱离出来",从而在减轻自己负担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化婚庆公司和职业化"知客"的产生与发展;红包现金使得婚礼仪式象征意义发生偏移,而人们对这一仪式的不断反思又将推动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900.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传统四大研究领域之一,考察仪式中的空间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面向。安龙仪式是土瑶社会中常见的重要仪式,师公企图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将人与神、鬼之间关系以及所属空间置于秩序化状态。安龙仪式的空间设置和仪式过程都蕴含了丰富的空间象征意义,镶嵌着土瑶人独特的多层次多维度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