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71.
35斤的艾米     
天啊!看到电视屏幕的那一瞬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世上居然还有这样的人,脑袋自后脑勺以下像被刀砍了一般,只剩下一半,呈现出夸张的“V”字形。  相似文献   
72.
赤玛伦是吐蕃王朝时期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在吐蕃王朝初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依据大量汉藏文史料,就其生平事迹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73.
唐蕃关系的历史进程中,有时发生战争,有时因边界问题发生一些纠纷,但那是民族之间最初发展关系阶段经常可能发生的。大量的藏汉文典籍、碑铭等文猷资料证实,从松赞干布到赤祖德赞,200多年间吐蕃与唐之间的关系史的主流是友好的。  相似文献   
74.
涉及蒙古祖先传说的前人研究成果颇丰,其中以陈寅恪《〈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及韩儒林《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两篇文章尤为精要。14世纪伊利汗国官修《史集》作为元史主要文献之一,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史集》依据蒙古祖先传说交代了其诸部分类,尤其是其记载保留了大量可与《元秘史》《元史》等东方文献记载对勘的部族源流传说;同时《史集》为蒙古祖先传说提供了完整的解说构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爬梳《史集》成书以前涉及蒙古、突厥祖先传说的波斯及希伯来文献,试探《史集》所提供的文献、口传信息以外的线索,从另一层面进一步补充《史集》成书的背景轮廓。  相似文献   
75.
于都斤的另外写法乌德犍(建、鞬)与郁督军,反映于都斤的古突厥语音作?tükk?n较为贴合。与蒙古语相同,?tük是大地之义。在突厥成为蒙古高原主人的6世纪中叶,?tükk?n之音已经出现?tük的尾音-k与k?n的声母k-合二为一的现象。在突厥鲁尼文碑文中,以往被转写作?tük?n的于都斤,转写作?tükk?n更合原音原义。  相似文献   
76.
《通俗赤绳奇缘》是日本江户时期风靡一时的"通俗物"。作者西田维则具有较高的汉文学素养,对唐话的了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在创作《通俗赤绳奇缘》时,并不是一味地照搬原著《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字句,而是采取意译的方式,用日本国民熟悉的词句讲述了这对佳偶的浪漫故事。本文主要对日本方面的《通俗赤绳奇缘》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7.
敦煌变文的发现,历时百年,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对其进行校勘和考释的论著不断涌现.黄征、张涌泉先生的<敦煌变文校注>可以说是对其中词语进行考释的集大成者.笔者不揣浅陋,结合异文语境和方言调查的方法,运用多种文献材料,对<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嚇"、"贴"、"(走曆)(走赤)"三个词语进行了重新考释."嚇"原作"赫",徐复先生校注时认为应该作"嚇",蒋礼鸿先生亦主此说:"'嚇'与'(誶)'、'謼'皆字异义同.'诳(誶)'双声字,俗亦作'懗',<龙龛手鉴>心部:'懗,呼嫁反,诳也,与(誶)同.'"因此,可以说徐先生是从本字的角度认证"嚇"与"謼"、"(誶)"同义,蒋先生是从俗字的角度发明"嚇"与"懗"、"(誶)"同义.他们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还缺乏文献例证的支撑,说服力不够.遗憾的是黄、张两位先生在作校注时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解释.我们调查历史文献和现代方言时发现"嚇"当有"欺骗"的意思."贴",黄、张校注:"原卷实作'贴'字,'贴'为黏附之义,切合于文意."司马相如<长门赋>:"飘风回而起闺兮,举帷幄之襜襜."李善注曰:"<楚辞>曰'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曰:'襜襜,摇貌.'""襜襜道服,贴天上之云霞"的意思是"道服的飘动黏附天上的云霞",我们认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文意,"贴",乃"形容、描述、临摹"之义,这有异文佐证.关于"(走曆)(走赤)"一词的释义,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趫走赤)"的异体书写形式有"(趫走赤)"、"(趫)趚"、"曆刺"、"歷刾".<广韵·锡韵>:"(走曆),(走曆)趚,行皃."又<广韵·麦韵>:"(走赤),急走也.出<字林>."<玉篇·走部>:"趚,子亦切.小行皃.""急走"强调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而"小行"是因速度快而产生的结果.段玉裁认为:"趚,侧行者,谨畏也."于此可知,"(走曆)(走赤)"有"因谨畏而侧身急行"义.<集韵·昔韵>:"趚,侧行也.或作趞."又"(走曆),(走曆)趚,盗行.""盗行"可以和"谨畏急行"相互发明,典籍中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78.
79.
《老友》2014,(6):66-66
正竹叶粥原料:鲜竹叶30克,生石膏20克,粳米50克,白砂糖适量。做法:先将竹叶洗净,与生石膏一同入水煎15分钟左右,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熬粥,待粥成后调入白糖,不拘时食用。功效:清心泻火。适用于心火炽盛,高热心烦,口舌生疮,小便短赤,以及小便时尿道灼热涩痛者。竹叶蒲公英绿豆粥原料:淡竹叶10克,蒲公英10克,绿豆30克,粳米30克,冰糖适量。做法:先将蒲公英、淡竹叶水煎取汁,再将绿豆、粳米共煮成粥,调入药汁、冰糖即成。食粥,每  相似文献   
80.
清太祖的名字来自满语,罗马转写为"nurhaci"。汉译名"弩儿哈奇",最早见之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乾隆初,清朝编纂《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时,润色为"弩尔哈齐"。民国时期出版的《清史稿》,进一步润色为"努尔哈齐"。而清太祖汉译名"努尔哈赤",最早来源于《明实录》中的"奴儿哈赤",是明朝人对少数民族的丑化用词。笔者认为:本着名从主人、尊重历史以及与时俱进的原则,清太祖名应写为"努尔哈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