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唐诗人韦应物,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所存十九首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亡妻的那份率真、至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悼亡诗"抚存悼亡"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悼亡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悼亡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42.
中唐大历诗人韦应物生活在动荡的社会里,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出世与入世之问的徘徊,是形成他亦官亦隐的矛盾思想的根源,而这种"吏隐"的矛盾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本文试从韦应物与王维的诗歌对比中,来分析韦应物的"吏隐"矛盾思想是如何影响其诗歌创作形成"古淡之风"、"幽冷之境"、"淡远视点"这些风格特征的.  相似文献   
43.
吴惠敏 《江淮论坛》2010,(3):176-180
文章以韦应物的全部诗作为观照对象,从“仕宦”生活挤压下的生命苦痛、穿越生死的生命体验、孤独静寂的生命吟唱三个方面,剖析了诗人生命意识的独特内涵,并指出韦应物诗歌创作回归自然、寄情山水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44.
韦应物的乐府歌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自己的个性。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均不亚于他的五言古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史家对其应作重新审视与评价。  相似文献   
45.
柳宗元山水诗风格特征之形成林继中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幽人将这眠,解带翻成结。是为韦应物《对残灯》诗。[1]“幽人”心里并不平静,“解带翻成结”意象已将其隐衷透露出来:解带.是幽人求宽松自由之象征,但事与愿违─—“翻成结”,想求解脱反而更加纠结难解...  相似文献   
46.
从男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范式演进的角度考察悼亡诗,可以发现悼亡诗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至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始确定悼亡诗的特定内涵,即专门用来追悼亡妻,且书写的重心明显落在悼亡主体,而不是对象身上。二、唐代韦应物的悼亡之作注入了更多个人化的生活内容,使诗歌表现的重心由悼亡主体向悼亡对象转移。自韦应物之后,夫妻间日常生活琐事和丧葬经过写入悼亡诗中,成为诗家惯例。在艺术表现上,韦诗在意象营造的丰富性和细腻性上都有所发展。三、元稹真正将悼亡诗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到他的《三遣悲怀》,悼亡诗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此后的诗人在悼亡诗的艺术表现上已无多少开拓的余地。  相似文献   
47.
由于外界社会和自身追求两个方面的区别,陶渊明、韦应物相同题材的诗歌的内在精神旨趣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圣贤猛志与盛唐余韵、避世与伤时、守节与自适的差别.  相似文献   
48.
韦庄是晚唐五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家之一。韦氏家道中落,韦庄的祖父辈、父辈未见于史册。根据相关文献史料、家讳以及韦庄现存诗歌推断,韦庄属于逍遥房,为韦应物四世孙的可能性较大;而非韦见素之后。并且考究韦应物夫妇墓志、韦庆复夫妇墓志、韦氏家风等,对《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载之韦厚复加以质疑,认为韦庆复和韦厚复应为同一人。  相似文献   
49.
试论韦应物元苹墓志与悼亡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应物是古代悼亡诗的重要代表。西安出土了韦应物家族的四方墓志,这是我们研究韦应物悼亡诗的宝贵资料。将墓志与韦应物诗相对照,可加深对其悼亡诗的理解,并从韦应物诗集中发现更多的悼亡之作。韦应物悼亡诗的艺术特点深刻影响了苏轼等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50.
作为一个喜欢在作品中描写飞鸟的诗人,韦应物在鸟儿的身上不仅表现了大历时期文人们的共同心理体验,还表现了个人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情感。同时,飞鸟的描写对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