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11篇
人才学   18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439篇
理论方法论   77篇
综合类   1084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分析汉语否定结构的有关特点及回顾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否定结构的研究成果后,以哈萨克族学生学习汉语否定结构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型的常用词类和结构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统计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汉语否定结构的准确度,解释了他们对这一结构的习得顺序。文章认为,哈萨克族学生对汉语否定结构的习得顺序,不但与否定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而且也与哈萨克语和汉语否定结构上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02.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个可成其为民族的越人族体,泰人也不是越人演变而来的,傣泰民族在汉代以前的历史的追溯已无意义。傣泰民族可追溯的源流在汉代云南滇中,并随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由于傣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移与发展中保持了水稻种植、“勐-阪”制度与文化的复制模式,使傣泰民族的先民们能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定居并壮大起来,从而在今天形成了一个傣泰民族居住的文化圈。傣泰民族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人们互相理解、宽容、合作、开展社会与经济的交流,共同促进民族与文化的发展,是当代理解傣泰民族文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3.
西平古为西陵 要确认嫘祖故里,首先要从寻找古西陵入手.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留下了珍贵的一笔:"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古代氏族名与国名通,故嫘祖生地应为古西陵.  相似文献   
104.
郑振满 《学术月刊》2012,(4):129-13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实行以家族组织为基础的乡族自治,曾经是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社会理想。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地区,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乡族自治的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所谓乡族自治,是指在国家法律和官府授权之下,对乡族事务实行自我管理;在聚族而居的社会环境中,乡族自治主要表现为家族自治。解读福建省长汀县培田吴氏家族的族谱资料,可以发现闽西客家的乡族自治传统,与晚清地方自治有历史渊源。培田吴氏的家训、家法与族规,体现了家族自治的理想模式。培田吴氏的各大支派和社团组织,对乡族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了有效的管理。清末新政期间成立的"培田公益社",取代了乡约的行政职能,实现了从家族自治向地方自治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105.
历史上纳西族中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各边疆民族群体认同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程度有高有低,进程有快有慢,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纳西族以自己所处地缘上的连接优势,以自身的方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总结其中国认同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今天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6.
从<诗经·周颂·臣工>所述的历史事实看,周先祖后稷弃在农业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他给世人送来了大小麦.但也许由于这被看作孤文单证,因而并未受到后代学者的重视.但是今天从考古发现来看,在龙山文化中后期,大小麦在中原地区已经较为普遍地得到种植.特别是传说中后稷弃所封之地在今天的武功一带,而在武功县龙山文化后期的赵家来遗址正好在墙土中发现了麦秸杆,而后稷弃所封之地也是"邰",其异体字作"斄",古文字中表示用手拿棍子一类的东西去敲打麦穗,是作为"来"的动词用法来表现的.考古资料和后稷弃的居地"斄"都说明这一带是个盛产麦子的地方,这正好与<诗经·周颂·臣工>歌颂后稷弃的功劳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107.
孟宪实 《中国学术》2000,(4):328-331
系统完整的唐朝朔方军研究专著,这是第一部。  相似文献   
108.
父权制和社会性别这两个概念既前后承续又互相整合,国内外有关它们的研究举不胜举.理解父权制形成的历史,多元父权制理论论述及其内在的矛盾,以及当下的发展趋势,使我们能够从微观、中观、宏观和全球视野去命名、挑战并改变这些结构系统.这种理解乃是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对待我们的学术、理论和活动,提供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框架,对行动者、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9.
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藏客"起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客”这个纳西族参与茶马古道商贸交流的主要参与群体,其起源于赴藏区朝圣的僧侣。而由僧侣向商人的转变及至崛起,得益于纳、藏文化交流的加深及族际间心理认同的深化和升华,契入并借助于藏族“乃仓”这个族群内互助性交换关系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藏客”的起源与成长,揭示出茶马古道上族际之间的物资交换和商贸发展,有其特殊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交换行为的发生并不单纯取决于物资补给的需求程度,而是物资需求与文化联系之间多重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0.
黑龙江流域三江平原众多古城遗址表明,早在2300多年前,这一地区已进入文明之门,具有城邦文明的特点,属中华文明体系,并且具有鲜卑的文化因素,表现出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