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7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513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444篇
理论方法论   78篇
综合类   1086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4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8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望族世家,其中宋徵舆家族是明清易代之际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室。宋氏家族不仅是此际诗坛上实力最雄厚的创作群体,而且词曲创作亦造诣极深。宋存标、宋徵璧、宋徵舆、宋思玉,伯仲、叔侄的散曲唱和体现出风格、题材方面的内在统一和延续,并在思想倾向、情感基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家族文学传承的特性。宋氏家族散曲创作取向的趋同,与明清之际社会审美思潮和家族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2.
族刑是中国古代社会常见的刑事责任连带方式,它的存在与中华法系相始终。这种野蛮而残暴的酷刑在中国传统社会居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其合理合法性一直不曾受到真正的怀疑和挑战,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直接相关。中国古代家族本位的伦理道德观与一以贯之的重刑主义法律观实乃族刑数千年长盛不衰的两大思想支柱。通过对族刑的社会文化分析与诠释,有助于更全面深刻理解这一古老刑制的历史文化意蕴,进而提升我们对中华法系酷刑化特征的认识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943.
在深入分析高校化学实验室进入ISO9000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构建基于ISO9000的高校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着重阐述高校化学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引用标准、定义、构建原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清单以及执行策略,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服务水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44.
族性是构成族群、民族等族类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如认同、血统、语言、传统文化、祖籍地、宗教、种族等。自族类共同体诞生以来,族性便是富于变化的。对其变动机制的理论解释主要分为四种:强调内部识别的认同理论,强调外部交往的接触理论,强调内部关系的民族国家理论和强调外来影响的现代性理论。综合把握四种不同的解释路径及其内部理论流派的具体差异,有助于增进对族性变化和当下民族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45.
迁移人群的社会适应是移民社会研究中经常面对的问题,青海哈萨克人的反复迁移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对当地社会的适应程度。通过对1984年迁居新疆奇台县的五马场乡青海哈萨克村及2001年迁居新疆奎屯市开干齐镇开干齐村的青海哈萨克人的田野调查表明,规制其社会适应的因素主要是出生地及故乡认同、现居住地的生存环境及经济条件、迁入时间的长短。最终认为,迁移人群的故乡认同情况可以反观其对现居住地的社会适应程度,即"何时成故乡"的背后是迁移人群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946.
阿米什人是美国的一个独特群体,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学来说,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阿米什人作为美国社会一个共同体的建构,不仅是建立在共同文化和社区生活上,而且立足于宗教生活理念和群体规范上,以及依托于共同经济方式所维系的纽带之上,正是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凸显出阿米什人不同于他者的主体性与本真性.  相似文献   
947.
西宁浅山地区的牌楼沟村是一个汉、番混居的村落,在清中后期经历了从陈氏“汉行番俗”到马氏“番汉二礼两相并行”的变化.作为“番”、“汉”家族所具有的族群意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借以地城变迁为背景,通过对牌楼沟村汉、番两个家族的考察,再现他们因应国家的边疆政策及其开发、社会环境的改变,调适自身的族群意识与身份认同的过程,揭示省藩中间地带国家、地方/族群精英与乡村社会形成和变迁的互动关系.“番”的身份标签被利用来参与乡村社会权力与资源的竞争.“家西番”的形成既受国家治边理念与实践的影响,也取决于当地以“寺族”为主的社会结构.此外,内部双方的竞争及其外在公共认知的变化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48.
本文主要介绍哈萨克族忌讳的来源、形成和发展,宗教活动对哈萨克族忌讳的影响及其教育意义做了详解。并对忌讳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49.
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相似文献   
950.
近日,笔者通过微信联系了正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柏丽慕达时装学院留学的陆怡萱.1991年出生并成长在乌鲁木齐的她,从小就喜欢文艺. 5岁的时候,陆怡萱主动向父母要求学习画画.后来喜欢上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文化的她,便利用自己的绘画功底,经常给自己设计民族风格花纹的婚纱.陆怡萱8岁时想学钢琴,尽管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母亲还是坚持给她买了一架钢琴.陆怡萱记得母亲曾说过:“就算以后不能成为钢琴家,但至少有个兴趣爱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弹弹钢琴,也算是陶冶情操了.”年幼的她,想象力特别丰富,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弹别人谱好的曲目,总是自己即兴发挥,创作自己的乐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