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3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数据整理、观察等,显示湖北省宜昌市2001年4月29日举办的"国际龙舟拉力赛"对该市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是湖北省8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中唯一的城关镇。该镇镇域面积340.7平方公里,共有26个行政村(社区)、1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6万。该镇突出山区县城关镇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农产品加工向园区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农村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相似文献   
23.
龙舟是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造型在中国船舶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探讨龙舟演变发展的历史,整理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做到古为今用,为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24.
王夫之以遗民而为杂剧,出手即不同凡响。《龙舟会》杂剧以唐传奇《谢小娥传》为主要蓝本,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以及题名等的改写,有意表达易代之际的历史变迁,借以表达恢复之志和复仇之感,为遗民人格张目。其以北曲为宗的文本形态,不仅清晰地呈现了王夫之对文体的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对元人杂剧的有意识尊奉,以及有意通过杂剧创作表达“经国之大业”的创作命意。  相似文献   
25.
龙舟是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其独特的造型在中国船舶发展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旨在探讨龙舟演变发展的历史 ,整理发掘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 ,做到古为今用 ,为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服务。  相似文献   
26.
龙舟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年代历史久远,渊源复杂,有口传文学、考古发掘以及典籍文献相佐证,具有多源一体的文化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龙舟文化逐渐走出西南民族地区,走向全国和世界,成为集观赏、娱乐和竞技为一体的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2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介绍湖南龙舟民俗和乡村振兴的概况,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南龙舟民俗发展的现状以及意义,以期激发人们对湖南龙舟民俗文化的兴趣,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8.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的文化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绵延传承、历久弥新,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运动项目也在不断地得到人们的推崇,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项运动就是赛龙舟.赛龙舟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独特魅力,深受国内同胞的喜爱,同时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外同胞的青睐.由于龙舟运动这一运动项目是由传统的习俗不断进行演变而来,这就可以深刻表明这项运动在大众群体中的普及性.为了能够让龙舟文化渗透到范围更加广阔的领域,本课题开展了一系列对龙舟文化加以灵活运用的研究,将龙舟文化与大学课堂相结合,帮助这种传统运动形式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展露头脚.  相似文献   
29.
如何评价王船山的文学成就,这个问题日益为学术界所注意。上世纪末,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借船山反清排满,船山文学一度得到了他们的竭诚鼓吹。本来,“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从中“找到革命的精神”。这在今天,人们是不难理解的。然而,时过境迁,对船山文学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多少改变。直到现在,诸多诗文选本,船山不入;古代文学的研究文章数至万千。  相似文献   
30.
王夫之《龙舟会》杂剧的创作,体现了作者肯定政治中兴的历史观念、忠君怀国的历史评价标准、进步的妇女问题史观,显示了作者对明清鼎革历史的独有认识。剧作对民族戏剧的艺术创作原则有创造性的发挥,对南北曲的通融处理体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戏剧观,同时,剧作还明显地受其诗景诗歌理论的影响。王夫之的历史观和戏剧观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