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594篇
劳动科学   17篇
民族学   137篇
人才学   196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1319篇
理论方法论   359篇
综合类   2393篇
社会学   660篇
统计学   177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521篇
  2010年   511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324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12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万事开头难”,清末立宪开创了我国百年立宪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无论从人类宪法史还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宪法史来看,清末立宪都严重“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严重迟到的清末立宪在遭受难产之痛后很快就走上了“早退”的不归路,且清末立宪的“迟到”是其“早退”或者说“短命”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有强大的宪法需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努力实现从世纪宪法到宪法世纪的飞跃,是对清末立宪开创的百年立宪之旅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992.
年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自身具有计划经济的烙印,曾一度被人们称为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官书”,其读者对象也固定在比较狭小的范围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地方综合年鉴虽然是一种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但其走向市场的命运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3.
王彦彦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31-135
国家意识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爱叙事,其中所体现的国家意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性爱叙事表现国家意识的功能方面有一个从写实到象征意味逐步加重的过程;在具体的国家意识表现中,存在一个从强调国家神圣到消解国家神话的过程;而对国家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生态中心主义观照整个生态系统,而整个生态系统容纳所有生命,超越了人/动物的二元对立。这种以所有生命体共存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的中国动物文学创作。动物不再仅仅是反观人性的工具或者符码,更是作为纯粹的审美主体探察众多生命样态存在的样本。以塑造狗和狼形象为主的中国动物文学,逐渐卸下了人性外衣,切近动物本性,尤以郭雪波、陈应松、叶广芩和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等作家为代表。郭雪波塑造新型的沙漠狼和狐狸形象,以期实现生态救赎;陈应松主张“人兽相融”,忧虑神农架面临的生态危机,批判引发生态危机的元凶——人;叶广芩以母性的包容和体恤,书写秦岭山地人和动物的冲突与和谐;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动物小说则体现了纯粹的动物叙事和生态书写的本真。他们平视动物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彰显生态伦理价值观,塑造了一系列原生态的动物形象。确保动物的审美主体性的生成,既是21世纪以来中国动物文学的审美新变,又是基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伦理立场的文学选择,还与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5.
马泽民 《北方论丛》2015,(3):113-118
英国中世纪曾长期被认为是以庄园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 随着对庄园账簿资料的挖掘和对庄园管理的深入探讨, 自给自足只是中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12—15世纪, 领主和农民普遍卷入了广泛的市场交易, 交换经济取得迅速发展. 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分工获得了较快发展, 非农产业从农业中分离, 为交换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是形成了完整的货币体系, 为交换提供了便利的中介工具; 三是市场和集市的广泛建立, 马代替牛成为了主要运输工具, 减少了交易的距离和时间, 降低了交易成本, 是交换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四是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交换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96.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反城市"话语.这种反城市话语与传统儒家的反城市话语有承袭的关系;也和西方现代性视野中的反文明、反科技话语有密切关联;还归因于政治话语中的反殖民主义思想及民粹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997.
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汇聚了聂历山、罗福成、罗福苌等早期西夏学的顶尖学者,是早期西夏学研究的中心之一,西夏学这个学科名称及其拉丁译名Tangutica也是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的。此前,学界对20世纪早期日本西夏学的研究情况介绍得很少,了解这一时期的情况有助于认识西夏学从产生到发展的全貌。  相似文献   
998.
根据程晓堂提出教材的定义、作用和教材分析的方法,采用其提出的系统评价教材方法,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对《21世纪大学英语》这套教材进行分析与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针对教材的特点发挥教材的作用,最终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99.
东方的"忧郁":川端康成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端康成及其创作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影响性关系,而川端康成式忧悒或东方化忧郁是理解这种关系的重要构成点.川端康成式忧悒与20世纪中国忧悒类文学的相容性首先体现在审美"虚化"上."虚化"之一是追忆与怀旧叙写,它足以使创作成为对落魄现实的诗意慰藉,并由此而重建生命的意义;之二是情调化抒写,它能将寂寞与忧伤的情致、人性和生命意义的诉求以及文字蕴涵的韵味、妙趣融合一体.其次,相容性的另一表现是"物哀化"叙事.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物感说"与日本传统艺术的"物哀美"兼容互洽的结晶.在川端康成的作品和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中,"物哀化"创作表达的是传统的诗意或不合时宜的美好在渐行渐远中所透露出的失乐园意味和挽歌风貌.正是在东方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悒类创作既有川端康成式色调,更有其本土化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000.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竞争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和不断强化,国外与“企业文化”相关的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并逐渐被一些最早进入市场“搏杀”的企业家所接受,而且“拿来”的过程中同建设中特色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及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